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AI与Web3融合:Sahara构建新时代基础设施
AI 与 Web3 的融合:构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
在技术范式真正转变的时代,我们往往先看到热潮,而非系统。当前的 AI 浪潮也不例外。作为一级投资人,我始终相信,下注行业最深处的变革力量,远比追逐表面的叙事更有价值。
过去一年,我接触了大量的 RWA、消费者应用、信息金融等项目,它们都在探索现实世界与链上系统的结合点。然而,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无论项目选择哪条路线,最终都需要融入 AI 的协作逻辑,以提升竞争力和效率。
例如,RWA 项目需要考虑如何利用 AI 进行风控优化、链下数据验证和动态定价;消费者应用和 DeFi 项目则需要 AI 来完成用户行为预测、策略生成和激励分发。无论是资产数字化还是体验优化,这些看似独立的叙事,最终都将汇聚到同一个技术逻辑:基础设施如果不具备 AI 的融合和承载能力,就无法支撑下一代应用的复杂协同。
AI 的未来不仅仅是变得更强大和应用更广泛,真正的范式变化在于协作逻辑的重构。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变革一样,AI 正在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智能代理将成为每个人的共创伙伴,帮助将专业知识、创意和任务转化为自动化生产力工具,甚至实现价值变现。
这是当前 Web2 世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关注 AI+Web3 赛道的核心逻辑:让 AI 变得可协作、可流通、可分润,才是真正值得构建的系统。在这个背景下,我想讨论一个目前为止唯一试图从链级结构出发、系统性构建 AI 运作底层的项目:Sahara。
投资的本质:选择价值体系
我的投资逻辑并非简单地将公链叙事与 AI 结合,然后选择背景较好的团队下注。投资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的选择,而我一直在追问一个核心问题:AI 的未来是否能被更多人共同拥有?它是否能借助区块链重构 AI 的价值归属和分配逻辑,让普通用户、开发者等不同角色都有机会参与、贡献并持续受益?
为了找到答案,我广泛研究了各种 AI 项目,直到遇到 Sahara。该项目的联合创始人 Tyler 的回答是:构建一个开放、可参与、人人都能拥有并从中获益的生态。这个简单的回答恰恰击中了传统公链的软肋:它们往往单向服务于开发者,代币经济设计也多局限于燃料费或治理,难以真正支撑生态的正向循环,更难以承载新兴赛道的可持续发展。
这条路充满挑战,但正因如此,它代表了一场无法拒绝的革命——这也是我坚定投资的原因。真正的范式转变不在于打造单个产品,而在于构建支撑性的系统。Sahara 正是我预期中最值得期待的案例之一。
从投资到追加投资:看重团队实力
我最初投资 Sahara 是因为它致力于构建 AI 经济和基础设施系统,这正是我认为 AI 真正的龙头使命。而让我在短短半年内以前轮估值 8 倍追加投资的,是因为我在这个团队身上感受到了罕见的力量。
两位联合创始人各有特色。一位是南加州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专攻 AI 领域。认识他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见证了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情绪稳定且谦逊的特质。另一位 Tyler,前某投资平台北美投资和孵化器总监,对 Web3 有深刻认知。他的自律令人惊叹:严格控制睡眠时间,坚持健身,戒糖以保持头脑清晰,每天工作超过 13 小时。
当有人说 Sahara 因运气得到资本青睐时,我会直言这是必然结果。在当前市场一级融资困难的情况下,Sahara 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除了知名投资机构外,一些重点关注 AI 的基金和银行也对 Sahara 表现出浓厚兴趣。这反映了对 Sahara 技术深度、团队背景、系统设计与执行能力的正面评价。
Sahara 已经展现出一些实质性的成果:测试网激活超过 320 万账户,数据平台标注者超 20 万(还有数百万在排队),客户包括多家头部企业,并已达成千万美元级别营收。在基础设施链的构建方面,Sahara 已经比大多数"AI 概念项目"走得更深更稳。
公链的终极挑战:实现贡献者持续受益和经济正向循环
在 AI 与区块链结合的系统中,关键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种机制,能让每一位贡献者得到认可、记录和持续回报。模型训练和数据优化离不开大量标注与交互支持;反之,缺乏用户贡献会增加项目成本,削弱社区共建的价值驱动。
Sahara 是少数能让普通用户从一开始就参与数据建设的 Web3 AI 项目。其数据标注任务系统每天运转,大量社区用户积极参与标注和提示词创建,不仅帮助系统完善,也在为未来投资。
通过 Sahara 的机制,不仅提升了模型质量,还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个去中心化 AI 生态中,将数据贡献与收益挂钩,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某链上项目借助 Sahara 的去中心化数据收集与人机协同标注,快速构建了高质量数据集,大幅提升了其模型训练效率,同时参与数据标注的用户也获得了代币奖励。
Sahara 的"无需许可版权"机制在保障所有参与者权益的同时,确保了 AI 资产的开放流通与复用,这是驱动整个生态爆发式增长的底层逻辑。
长期价值支撑的场景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构建一个 AI 应用,自然希望你的模型比其他人更准确、更贴近真实用户。Sahara 的关键优势在于:它连接着一个庞大且活跃的数据网络,包括数十万、未来可能数百万的标注者。他们能持续为你提供定制化、高质量的数据服务,让你的模型迭代更快。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次性交易。通过 Sahara,你接入的是一个潜在的早期用户社群;而这些贡献者,未来很可能成为你产品的真实用户。
通过 Sahara 的智能合约系统与确权机制,实现了长周期、可溯源、可持续的激励体系。无论数据被调用多少次,贡献者都将获得持续分润,收益与使用行为动态挂钩。
Sahara 构建的是一个覆盖 AI 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经济系统,在模型上线后的调用、组合、跨链复用等每个环节都内置分润机制,使价值能在更长周期中被捕获。模型开发者、优化者、验证者、算力贡献节点等都能在不同阶段持续获益,而不仅仅依赖单次交易或买断。
这样的体系为模型组合调用和跨链复用带来了复利效应。一个训练好的模型可以被不同应用反复调用和组合,每次调用都为原始贡献者创造新的收益。
因此,我认同 Sahara 的底层理念:一个真正健康的 AI 经济系统,不应只是数据的掠夺、模型的买断,不应只让少数人占尽红利。它必须是开放的、协作的、共赢的——每个人都能参与,每份有价值的贡献都能被记录,并在未来持续获得回报。
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看好 Sahara,但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投资立场而忽视项目将面临的挑战。
Sahara 架构的一大优势是它不局限于某条链或单一生态。它的系统从一开始就设计为开放的、全链的、标准化的:支持部署在任意 EVM 兼容链上,同时提供标准 API 接口,允许各类 Web2 系统直接调用 Sahara 的模型服务并完成链上结算。
然而,这种架构设计虽然极其稀缺,但也存在核心风险:基础设施的价值不在于"能做什么",而在于"谁愿意基于它去做什么"。要成为被信任、被采用、被组合的 AI 协议层,Sahara 的关键在于生态参与方如何评估它的技术成熟度、稳定性和未来可预期性。系统本身虽已搭建完成,但能否真正吸引大量项目基于它的标准落地,仍是未知数。
Sahara 已取得关键验证:为多家头部企业提供相关数据服务,处理业界最难的一些数据需求问题,这成为验证该系统可行性的早期信号。但这些合作主要来自 Web2 世界,真正决定 Sahara 长远发展的,仍是整个 Web3 AI 赛道的成熟度与渗透率。Sahara 受益于 Web3 AI 大趋势,但要真正释放自身基础设施的价值,仍需更多 Web3 原生 AI 产品和技术方案的落地与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Sahara 目前是"独此一家"。在为 AI 设计的链级基础设施赛道上,虽有模仿者提出概念框架,但目前只有 Sahara 实现了从链上确权、链下执行、跨链调用到技术闭环与真实收入的全面落地,并获得实际客户验证。
这给 Sahara 带来了"独占优势",但也迎来了结构性风险:一旦成功,它将定义整个 Web3 × AI 基础设施的产业基准;但一旦失败,也可能让 AI Layer1 被视为一场过早的布局。作为该领域目前唯一的选择,市场对它的判断自然要更严苛、更冷静——它必须经得起时间和生态的验证。
给所有建设者和观察者的建议
对我而言,每次一级投资决策的核心都落在三点上:对世界的理解深度、对趋势的判断维度、对团队穿越周期的意志力。产品和功能固然重要,但往往只是这些底层认知的具体化体现。
Web3 不缺点子,也不缺故事,缺的是把逻辑兑现为秩序的实践者,缺的是真正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的人。
Sahara 能否成为下一条范式级别的链,我无法保证。但它确实是目前唯一值得认真对待、观察和投资的尝试。
如果你等待它一切就绪、生态成型、行业共识确立的那一天——那么机会可能已经错过了。
也许你应该感到紧迫。不是因为错过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恰好遇到了一个系统刚刚开始的时间点。
在他人还在观望、等待市场明确信号时,你已经知道这个系统存在、方向明确、结构已搭建,只是还未被广泛理解。
大多数人会在它成功后蜂拥而至,而你此刻正站在这个飞轮尚未启动、标准尚未定型的关键节点上。
这不是确定性的机会,但它是真实的开端。不是人人都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