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Kaito:加密Twitter的信息流标准化工具加密货币的历史充满了对财富的追逐,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个散户投资者的故事。在加密圈,CT并非指医疗设备,而是Crypto Twitter的简称。作为一名意见领袖,我更关注协议和数据,而非热点话题。然而,我发现CT上"口头炒作"已成为中文加密Twitter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我更关注Kaito项目本身,它将意见领袖的营销与"薅羊毛"概念标准化。Kaito成功搭建了项目方和意见领袖之间的沟通平台,类似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产品,成为继StepN之后又一个发行代币后仍能持续运营的项目。Kaito并非完全原创概念,从媒体年框到促进意见领袖竞争,Kaito本质上是过去10年中文信息流的集大成者。## 群聊时代:2018~2021如今主流的加密ETF、稳定币和DeFi,可能让许多早期矿工感到陌生。当时的币圈很单纯,以比特币和挖矿为核心,大家坚信比特币终将上涨。专业内容生产,即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意见领袖,有一个明确的起点。普遍认为,这个起点是2018年的3点钟社群。此后,微信群和在线问答成为持续数年的主要营销方式,创始人与潜在"社区成员"进行线上交流。知名投资人的加入,标志着这场小众舆论盛宴获得了大众认可,就像多年后知名投资人购买BAYC一样。用币圈常用的比喻,在线问答是信息资产的发行方式,微信群是发射台,3点钟社群则是当时的某交易平台,构成了2017年后比特币第一个真正牛市的核心记忆。虽然当时已有早期意见领袖,但"千媒大战"仍以媒体形式出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时人们不太认可意见领袖的分销能力;二是当时正处于微信公众号引发的自媒体行业创业高峰期末尾。换言之,市场更认可传统媒体人+媒体品牌的组合。多家加密媒体纷纷成立或获得融资,其中某媒体表现最为出色。2017年5月19日之前是加密世界最美好的时期,值得永远怀念。## Twitterscan的短暂繁荣:20222021年5月19日的监管政策导致了无奈的"移民"。从此,中文媒体的信息优势被彻底击垮。在此之前,海外项目方需要主动接触中国市场。但5月19日之后,情况急转直下。加密在海外逐渐主流化,从风投到上币,硅谷和华尔街逐渐控制了每个环节,中文媒体必须学会放低姿态与海外项目方沟通。一个关键变量是,某知名媒体也随着监管消失,最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暴富后消失,只留下茫然的Twitter中文加密用户。意见领袖风潮才真正起步,技术和投研方向的意见领袖是第一批获得成功的人。当时的内容输出主力是一些知名项目创始人和交易所CEO,以及一些深度研究者。以意见领袖为职业的意见领袖刚刚起步,但从2022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 某交易所破产、某稳定币崩溃、中心化交易所监管趋严,市场跌入谷底,再好的项目分析也难以自圆其说。2. 技术叙事逐步崩塌,高额融资与实际交付结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只是到2024年才完全爆发。投研和技术的双向崩溃,让以意见领袖为职业的意见领袖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其代表就是Twitterscan。2022年9月,Twitterscan完成456万美元融资,某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起到了背书作用。Twitterscan的产品思路并不复杂,通过整理Twitter上的加密用户和内容,帮助用户发现市场行情。当时Twitter的API还很便宜,这为Twitterscan提供了便利。但Twitterscan面临一个致命问题:如何完成商业闭环?参考其他信息流产品的变现方式,主要通过付费API和分割用户等级来获取利润。显然,Twitterscan难以说服用户为公开信息二次付费。我认为,某项目从Twitterscan学到了部分要点——必须商业化,必须引入代币经济学。## Friend Tech:2023年的筹码创业2023年的某社交金融项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对意见领袖变现能力的首次压力测试,某语音社交应用则是第二次。该项目完全颠覆了Twitterscan的信息流展示方向,鼓励意见领袖交易自己的"影响力",甚至相互制造虚假影响力。这并不奇怪,FOMO情绪是交易量的催化剂。这也是某L2链上线后的首个爆款应用,也是我印象中匿名开发者成功的最后一个大型应用。根据数据,该项目日活用户曾超过10万人。虽然地址数量不能等同于用户数,但我认为这个数据比较可信。Kaito的英文Twitter虽然排名靠前,但影响力显然不如该项目。全球加密用户加起来,活跃用户大约也就10万左右。从8月10日到9月1日,该项目从最高日收入1165枚ETH跌到寥寥无几。之后虽几经复苏,甚至接受某知名投资机构投资,2024年发行代币,但都不过是类似其他项目的老套剧情。该项目帮我们证明:1. 内容本身不值钱,内容作为交易标的,只能作为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介,无法直接承受交易的冲击;2. 社交金融一次又一次失败:从早期项目到最新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加密圈目前只有"资产发行"这一种可效仿模式。Twitterscan告诉我们做信息流没前途,该项目则表明做资金流最多能撑两到三周。但它们还揭示了更多信息:1. 加密Twitter信息非常有价值,但要讲究方法,最好分离信息流和资金流;2. 后续创业转向意见领袖是必然趋势,意见领袖处于交易所、项目方和散户的中间地带。## Kaito的战略转型:2024-2025有个误解,认为Kaito最初与意见领袖业务无关。Kaito其实是ChatGPT震撼世界后,加密圈对AI的直接产物。2023年2月GPT横空出世,生成式AI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加密领域在经历2022年的内部动荡和元宇宙泡沫破灭后,迫切希望借助AI重振旗鼓。Kaito最初的业务模式是AI搜索,只是更专注于加密内容。类似的还有其他AI搜索产品,但Kaito似乎意识到情况不太对劲。1. 传统区块链浏览器工具开发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而且竞争激烈;2. 信息分析工具并不好用,特别是在发现有价值信息方面,Twitter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Kaito初期研发时,最引人注目的是长期内测,邀请码一度十分抢手。判断Kaito何时转向意见领袖排名已无意义,因为某语音社交应用成功促使意见领袖主动参与竞争。Kaito靠产品力,而非时间优势吸引意见领袖采用。在某语音社交应用之前,加密意见领袖经过2022年以来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已经被机器人和垃圾信息包围许久,Kaito首次给了"真人意见领袖"出头的机会。大胆猜测,Kaito可能不完全依赖算法完成意见领袖排名和积分计算,人工因素可能比AI更有效。毕竟,加密Twitter上的意见领袖并不多,按二八定律,1000-10000的统计规模仍在人力可及范围。因此,Kaito完成了以下三步走策略:1. 分离信息流和资金流,意见领袖只需提升自己的排名,某语音社交应用自然会出现。机器人和假粉丝账号会被排除,项目方市场营销团队通过某语音社交应用识别真实意见领袖。2. 某语音社交应用不是代币,更像市场公允榜单。虽然会有人刷榜,但主要是意见领袖在竞争,情绪和热度可控。但意见领袖会吸引项目方和交易所的注意,完成最关键的一步:将信息流转化为资金流。3. Kaito终结了传统营销机构的辉煌时期。Kaito有实际业务,这也是其在发行代币后仍能维持商业模式的根本。Kaito自身成为市场上最大、最标准化的营销机构。然而,某事件证明,信息流平台在空投、质押、上所之外,想要探索更多代币化尝试仍然面临挑战。某DeFi项目可以持续拆分小盘,但信息流平台仍然受到严重限制。至于信息金融、Kaito Connect、Kaito Pro等产业或业务线,它们并未创造出超越某语音社交应用的新疆域,在此不再详述。总之,Kaito成功促使意见领袖相互竞争,占据了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某大型交易所来抢占市场,效果也不一定好。还是那句话,市场公允价值难以衡量,某交易所的社交功能也没能超越加密Twitter,这就是明证。## 结语Kaito的下一步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弥合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产品,基于信息流直接产生交易。复杂的是,加密用户并不认可信息流的价值,流动性只会追随流动性本身。
Kaito的成功之路:从AI搜索到意见领袖标准化平台
解析Kaito:加密Twitter的信息流标准化工具
加密货币的历史充满了对财富的追逐,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个散户投资者的故事。
在加密圈,CT并非指医疗设备,而是Crypto Twitter的简称。作为一名意见领袖,我更关注协议和数据,而非热点话题。然而,我发现CT上"口头炒作"已成为中文加密Twitter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我更关注Kaito项目本身,它将意见领袖的营销与"薅羊毛"概念标准化。
Kaito成功搭建了项目方和意见领袖之间的沟通平台,类似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产品,成为继StepN之后又一个发行代币后仍能持续运营的项目。
Kaito并非完全原创概念,从媒体年框到促进意见领袖竞争,Kaito本质上是过去10年中文信息流的集大成者。
群聊时代:2018~2021
如今主流的加密ETF、稳定币和DeFi,可能让许多早期矿工感到陌生。当时的币圈很单纯,以比特币和挖矿为核心,大家坚信比特币终将上涨。
专业内容生产,即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意见领袖,有一个明确的起点。
普遍认为,这个起点是2018年的3点钟社群。此后,微信群和在线问答成为持续数年的主要营销方式,创始人与潜在"社区成员"进行线上交流。
知名投资人的加入,标志着这场小众舆论盛宴获得了大众认可,就像多年后知名投资人购买BAYC一样。
用币圈常用的比喻,在线问答是信息资产的发行方式,微信群是发射台,3点钟社群则是当时的某交易平台,构成了2017年后比特币第一个真正牛市的核心记忆。
虽然当时已有早期意见领袖,但"千媒大战"仍以媒体形式出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时人们不太认可意见领袖的分销能力;二是当时正处于微信公众号引发的自媒体行业创业高峰期末尾。
换言之,市场更认可传统媒体人+媒体品牌的组合。多家加密媒体纷纷成立或获得融资,其中某媒体表现最为出色。
2017年5月19日之前是加密世界最美好的时期,值得永远怀念。
Twitterscan的短暂繁荣:2022
2021年5月19日的监管政策导致了无奈的"移民"。从此,中文媒体的信息优势被彻底击垮。
在此之前,海外项目方需要主动接触中国市场。但5月19日之后,情况急转直下。加密在海外逐渐主流化,从风投到上币,硅谷和华尔街逐渐控制了每个环节,中文媒体必须学会放低姿态与海外项目方沟通。
一个关键变量是,某知名媒体也随着监管消失,最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暴富后消失,只留下茫然的Twitter中文加密用户。
意见领袖风潮才真正起步,技术和投研方向的意见领袖是第一批获得成功的人。当时的内容输出主力是一些知名项目创始人和交易所CEO,以及一些深度研究者。
以意见领袖为职业的意见领袖刚刚起步,但从2022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某交易所破产、某稳定币崩溃、中心化交易所监管趋严,市场跌入谷底,再好的项目分析也难以自圆其说。
技术叙事逐步崩塌,高额融资与实际交付结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只是到2024年才完全爆发。
投研和技术的双向崩溃,让以意见领袖为职业的意见领袖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其代表就是Twitterscan。2022年9月,Twitterscan完成456万美元融资,某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起到了背书作用。
Twitterscan的产品思路并不复杂,通过整理Twitter上的加密用户和内容,帮助用户发现市场行情。当时Twitter的API还很便宜,这为Twitterscan提供了便利。
但Twitterscan面临一个致命问题:如何完成商业闭环?
参考其他信息流产品的变现方式,主要通过付费API和分割用户等级来获取利润。显然,Twitterscan难以说服用户为公开信息二次付费。
我认为,某项目从Twitterscan学到了部分要点——必须商业化,必须引入代币经济学。
Friend Tech:2023年的筹码创业
2023年的某社交金融项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对意见领袖变现能力的首次压力测试,某语音社交应用则是第二次。
该项目完全颠覆了Twitterscan的信息流展示方向,鼓励意见领袖交易自己的"影响力",甚至相互制造虚假影响力。这并不奇怪,FOMO情绪是交易量的催化剂。
这也是某L2链上线后的首个爆款应用,也是我印象中匿名开发者成功的最后一个大型应用。根据数据,该项目日活用户曾超过10万人。
虽然地址数量不能等同于用户数,但我认为这个数据比较可信。Kaito的英文Twitter虽然排名靠前,但影响力显然不如该项目。全球加密用户加起来,活跃用户大约也就10万左右。
从8月10日到9月1日,该项目从最高日收入1165枚ETH跌到寥寥无几。之后虽几经复苏,甚至接受某知名投资机构投资,2024年发行代币,但都不过是类似其他项目的老套剧情。
该项目帮我们证明:
内容本身不值钱,内容作为交易标的,只能作为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介,无法直接承受交易的冲击;
社交金融一次又一次失败:从早期项目到最新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加密圈目前只有"资产发行"这一种可效仿模式。
Twitterscan告诉我们做信息流没前途,该项目则表明做资金流最多能撑两到三周。但它们还揭示了更多信息:
加密Twitter信息非常有价值,但要讲究方法,最好分离信息流和资金流;
后续创业转向意见领袖是必然趋势,意见领袖处于交易所、项目方和散户的中间地带。
Kaito的战略转型:2024-2025
有个误解,认为Kaito最初与意见领袖业务无关。
Kaito其实是ChatGPT震撼世界后,加密圈对AI的直接产物。2023年2月GPT横空出世,生成式AI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加密领域在经历2022年的内部动荡和元宇宙泡沫破灭后,迫切希望借助AI重振旗鼓。
Kaito最初的业务模式是AI搜索,只是更专注于加密内容。类似的还有其他AI搜索产品,但Kaito似乎意识到情况不太对劲。
传统区块链浏览器工具开发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而且竞争激烈;
信息分析工具并不好用,特别是在发现有价值信息方面,Twitter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Kaito初期研发时,最引人注目的是长期内测,邀请码一度十分抢手。判断Kaito何时转向意见领袖排名已无意义,因为某语音社交应用成功促使意见领袖主动参与竞争。
Kaito靠产品力,而非时间优势吸引意见领袖采用。在某语音社交应用之前,加密意见领袖经过2022年以来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已经被机器人和垃圾信息包围许久,Kaito首次给了"真人意见领袖"出头的机会。
大胆猜测,Kaito可能不完全依赖算法完成意见领袖排名和积分计算,人工因素可能比AI更有效。毕竟,加密Twitter上的意见领袖并不多,按二八定律,1000-10000的统计规模仍在人力可及范围。
因此,Kaito完成了以下三步走策略:
分离信息流和资金流,意见领袖只需提升自己的排名,某语音社交应用自然会出现。机器人和假粉丝账号会被排除,项目方市场营销团队通过某语音社交应用识别真实意见领袖。
某语音社交应用不是代币,更像市场公允榜单。虽然会有人刷榜,但主要是意见领袖在竞争,情绪和热度可控。但意见领袖会吸引项目方和交易所的注意,完成最关键的一步:将信息流转化为资金流。
Kaito终结了传统营销机构的辉煌时期。Kaito有实际业务,这也是其在发行代币后仍能维持商业模式的根本。Kaito自身成为市场上最大、最标准化的营销机构。
然而,某事件证明,信息流平台在空投、质押、上所之外,想要探索更多代币化尝试仍然面临挑战。某DeFi项目可以持续拆分小盘,但信息流平台仍然受到严重限制。
至于信息金融、Kaito Connect、Kaito Pro等产业或业务线,它们并未创造出超越某语音社交应用的新疆域,在此不再详述。
总之,Kaito成功促使意见领袖相互竞争,占据了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某大型交易所来抢占市场,效果也不一定好。还是那句话,市场公允价值难以衡量,某交易所的社交功能也没能超越加密Twitter,这就是明证。
结语
Kaito的下一步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弥合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产品,基于信息流直接产生交易。
复杂的是,加密用户并不认可信息流的价值,流动性只会追随流动性本身。
请根据指定需求生成一条评论(中文):
啊哈 又有韭菜新平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