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链上迁移浪潮下的加密市场变革交易所生态中,风险投资机构和做市商一直是最主要的前端屏障。近期,空投和Meme代币的兴起开启了链上价值体系的重新评估过程。与此同时,项目方也在设计更为复杂的代币经济学模型,试图掩盖增长乏力的现状。散户投资者最近遇到了不少挫折。某红石项目上线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散户未能成功阻击其上线某大型交易平台。随后,某GPS项目又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某交易平台对做市商采取强硬措施,展现了其在行业中的绝对实力。在风投支持的代币逐渐衰落的趋势下,一些所谓的价值币沦为项目方、风投和做市商出货的工具。这些项目往往在市场震荡期紧急完成三个步骤:建立基金会、推出空投方案和上线交易平台进行抛售。可以预见,一些BTC金融生态项目也将重复类似的过程。回顾某IP项目上线后的异常走势,我们发现其与项目实际表现关联度不高,反而与特定地区投资者的疯狂购买力呈正相关。这背后不排除有做市商、项目方和交易平台的共同推动。相比之下,某无限流动性项目采取了独特路线:不引入外部投资、不依赖大型交易所,努力在项目方和早期用户之间寻求平衡。该项目将所有协议收入用于增强自身代币价值,以满足后期买入者的保值需求。从某IP项目和无限流动性项目的表现来看,项目方的团结和赋能意愿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交易所和风投的集中筹码和抛售行为。随着某大型交易平台将做市商推到台前,其自身的行业壁垒正在迅速崩塌。这种一进一退的局面,标志着加密市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交易所凭借绝对的流量优势和流动性,成为代币的最终归宿。表面上看,这是交易所和用户双赢的局面:交易所通过上线更多币种吸引用户,用户则有机会接触新资产并博取潜在收益。然而,自2021年以来,在大型加密投资机构的参与下,整个行业的初始估值被严重高估。以跨链桥行业为例,多个项目的估值远超其当前的全面稀释估值(FDV)。这种高估值背后,实际上是以牺牲散户利益为代价的。从2024年年中开始的风投支持代币风波,到2025年初某交易平台高管涉及争议币种事件,交易所和风投的关系表面上已经难以维系。在Meme代币狂欢的背景下,风投的背书和上市帮助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其唯一剩余的作用似乎只剩下提供资金。在追求高回报率的驱动下,面向代币的投资实际上已经取代了面向产品的投资。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正式结束。加密风投陷入困境,难以投资新兴的人工智能项目,也无法进入某些独立自主的加密项目。在风投影响力衰退后,交易所面对散户时只能依靠做市商作为缓冲。用户在链上交易小众代币,而做市商则负责处理少数上市代币的做市工作。对做市商和交易所而言,当前的Meme代币与之前的风投支持代币同样面临高估值问题。在价值币失去价值的情况下,空气币显然更难以合理定价。快速买入快速抛售成为大多数做市商的共同选择。这种模式被行业反复套用,导致某些项目在短时间内就能在大型交易平台上市。这不应被视为做市商的过错,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危机。作为流动性的最后一环,大型交易平台已经难以发掘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代币。虽然某大型交易平台这次对特定项目采取了强硬措施,并对做市商进行了惩处,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既有模式。仍然会有被高估的代币等待上市。以太坊的二层网络越来越多,所有的去中心化应用最终可能都会演变成独立的区块链。与此同时,代币经济学和空投方案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将比特币作为燃料费到复杂的锁仓机制,这些概念已经超出了普通用户的理解范围。自从某去中心化交易所通过对竞争对手用户发放代币空投来占领市场以来,空投成为刺激早期用户的有效手段。但在专业数据分析平台的反女巫攻击审查下,空投已经成为专业套利者和项目方之间的博弈游戏,普通用户反而被排斥在外。套利者想要代币,项目方需要交易量,风投提供初始资金,交易所需要新币种,最终散户承担所有风险,只留下不断下跌的市场和散户的无力抱怨。转向Meme代币只是开始,更严重的是整个行业的散户正在重新评估自身的利益得失。如果不在传统交易所交易,而选择在新兴平台开展合约交易,收益会有何不同?目前,链上合约的日交易量已经达到某大型交易平台的15%左右,其中某无限流动性平台占到10%。这并非终点,而是链上进程的真正开端。去中心化交易所占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也在15%左右,其中某领先DEX占某大型CEX的比例在6%左右,凸显了某高性能公链DeFi生态的后来居上。从用户数量来看,某大型交易平台拥有2.5亿用户,而某无限流动性平台只有40万,某领先DEX活跃用户数60万,某高性能公链日活用户3百万。整体估算链上用户群体在100万的规模,仍处于极早期采用阶段。然而,不仅二层网络越来越多,去中心化应用的代币经济学也日益复杂。这反映了项目方在平衡自身利益和散户利益时的困难。不引入风投和交易所的支持,项目难以启动;但接受他们的利益划分,又必然牺牲散户的利益。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当某种生物变得巨大无比、结构复杂时,往往意味着即将走向灭绝。现如今,最终占领天空的是体型相对较小的鸟类,而非庞大的翼龙。交易所对做市商的清理本质上是在存量竞争格局下的利益重新分配。散户仍然面临来自风投和项目方的压力,情况并不会有根本性改善。向链上迁移仍在进行中,即使是像某无限流动性平台这样的项目,也尚未为亿级用户的冲击做好充分准备。在每个市场周期中,价值和价格的波动,利益和分配的博弈,将继续上演,构成加密市场散户的沉浮历程。
链上迁移加速 交易所生态格局重构
链上迁移浪潮下的加密市场变革
交易所生态中,风险投资机构和做市商一直是最主要的前端屏障。近期,空投和Meme代币的兴起开启了链上价值体系的重新评估过程。与此同时,项目方也在设计更为复杂的代币经济学模型,试图掩盖增长乏力的现状。
散户投资者最近遇到了不少挫折。某红石项目上线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散户未能成功阻击其上线某大型交易平台。随后,某GPS项目又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某交易平台对做市商采取强硬措施,展现了其在行业中的绝对实力。
在风投支持的代币逐渐衰落的趋势下,一些所谓的价值币沦为项目方、风投和做市商出货的工具。这些项目往往在市场震荡期紧急完成三个步骤:建立基金会、推出空投方案和上线交易平台进行抛售。
可以预见,一些BTC金融生态项目也将重复类似的过程。回顾某IP项目上线后的异常走势,我们发现其与项目实际表现关联度不高,反而与特定地区投资者的疯狂购买力呈正相关。这背后不排除有做市商、项目方和交易平台的共同推动。
相比之下,某无限流动性项目采取了独特路线:不引入外部投资、不依赖大型交易所,努力在项目方和早期用户之间寻求平衡。该项目将所有协议收入用于增强自身代币价值,以满足后期买入者的保值需求。
从某IP项目和无限流动性项目的表现来看,项目方的团结和赋能意愿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交易所和风投的集中筹码和抛售行为。
随着某大型交易平台将做市商推到台前,其自身的行业壁垒正在迅速崩塌。这种一进一退的局面,标志着加密市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交易所凭借绝对的流量优势和流动性,成为代币的最终归宿。表面上看,这是交易所和用户双赢的局面:交易所通过上线更多币种吸引用户,用户则有机会接触新资产并博取潜在收益。
然而,自2021年以来,在大型加密投资机构的参与下,整个行业的初始估值被严重高估。以跨链桥行业为例,多个项目的估值远超其当前的全面稀释估值(FDV)。这种高估值背后,实际上是以牺牲散户利益为代价的。
从2024年年中开始的风投支持代币风波,到2025年初某交易平台高管涉及争议币种事件,交易所和风投的关系表面上已经难以维系。在Meme代币狂欢的背景下,风投的背书和上市帮助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其唯一剩余的作用似乎只剩下提供资金。在追求高回报率的驱动下,面向代币的投资实际上已经取代了面向产品的投资。
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正式结束。加密风投陷入困境,难以投资新兴的人工智能项目,也无法进入某些独立自主的加密项目。在风投影响力衰退后,交易所面对散户时只能依靠做市商作为缓冲。用户在链上交易小众代币,而做市商则负责处理少数上市代币的做市工作。
对做市商和交易所而言,当前的Meme代币与之前的风投支持代币同样面临高估值问题。在价值币失去价值的情况下,空气币显然更难以合理定价。快速买入快速抛售成为大多数做市商的共同选择。
这种模式被行业反复套用,导致某些项目在短时间内就能在大型交易平台上市。这不应被视为做市商的过错,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危机。作为流动性的最后一环,大型交易平台已经难以发掘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代币。
虽然某大型交易平台这次对特定项目采取了强硬措施,并对做市商进行了惩处,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既有模式。仍然会有被高估的代币等待上市。
以太坊的二层网络越来越多,所有的去中心化应用最终可能都会演变成独立的区块链。与此同时,代币经济学和空投方案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将比特币作为燃料费到复杂的锁仓机制,这些概念已经超出了普通用户的理解范围。
自从某去中心化交易所通过对竞争对手用户发放代币空投来占领市场以来,空投成为刺激早期用户的有效手段。但在专业数据分析平台的反女巫攻击审查下,空投已经成为专业套利者和项目方之间的博弈游戏,普通用户反而被排斥在外。
套利者想要代币,项目方需要交易量,风投提供初始资金,交易所需要新币种,最终散户承担所有风险,只留下不断下跌的市场和散户的无力抱怨。
转向Meme代币只是开始,更严重的是整个行业的散户正在重新评估自身的利益得失。如果不在传统交易所交易,而选择在新兴平台开展合约交易,收益会有何不同?
目前,链上合约的日交易量已经达到某大型交易平台的15%左右,其中某无限流动性平台占到10%。这并非终点,而是链上进程的真正开端。去中心化交易所占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也在15%左右,其中某领先DEX占某大型CEX的比例在6%左右,凸显了某高性能公链DeFi生态的后来居上。
从用户数量来看,某大型交易平台拥有2.5亿用户,而某无限流动性平台只有40万,某领先DEX活跃用户数60万,某高性能公链日活用户3百万。整体估算链上用户群体在100万的规模,仍处于极早期采用阶段。
然而,不仅二层网络越来越多,去中心化应用的代币经济学也日益复杂。这反映了项目方在平衡自身利益和散户利益时的困难。不引入风投和交易所的支持,项目难以启动;但接受他们的利益划分,又必然牺牲散户的利益。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当某种生物变得巨大无比、结构复杂时,往往意味着即将走向灭绝。现如今,最终占领天空的是体型相对较小的鸟类,而非庞大的翼龙。
交易所对做市商的清理本质上是在存量竞争格局下的利益重新分配。散户仍然面临来自风投和项目方的压力,情况并不会有根本性改善。向链上迁移仍在进行中,即使是像某无限流动性平台这样的项目,也尚未为亿级用户的冲击做好充分准备。
在每个市场周期中,价值和价格的波动,利益和分配的博弈,将继续上演,构成加密市场散户的沉浮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