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矿场难掩风险,亚太比特币挖矿仍冲绿色转型

比特币挖矿依旧是加密经济的核心支柱,而亚太地区凭借丰富的水力、天然气与剩余电力,正成为全球「绿色算力」的重要来源。尽管中国地下矿场活动持续带来透明度风险,来自不丹、阿联酋、澳洲等地的再生能源挖矿案例,正推动亚太比特币挖矿向永续与高效迈进。

亚太挖矿版图:能源优势与政策挑战并存

(来源:Trading View)

自 2021 年中国严厉打击比特币挖矿以来,算力逐渐转移至亚太其他经济体。不丹凭借水力资源与 Bitdeer 合作,将挖矿能力扩大至 1,200MW,成为再生能源挖矿中心;阿布达比的 Marathon Digital 与 Zero Two 建立 200MW 浸入式冷却矿场,利用火炬气与先进冷却技术应对极端气候;澳洲 Iris Energy 则以 50EH/s 算力结合 AI 运算,展现能源与数位产业融合的潜力。

然而,亚太挖矿仍面临高电价、规则碎片化与资本准入门槛等挑战,特别是在能源透明度与 ESG 标准方面,与西方上市矿企仍有差距。

绿色能源案例:水力、火炬气与电网整合

亚太地区的「绿色哈希」正在形成多元模式:

不丹:依托水力发电,吸引注重 ESG 的国际资本,打造环境友善的挖矿中心。

阿布达比:利用火炬气与浸入式冷却技术,在高温环境中保持高效运行。

韩国:研究显示,将剩余电力货币化可帮助电力公司减少债务并降低电网损耗,将挖矿转化为电网平衡工具。

澳洲:Iris Energy 将再生能源挖矿与 AI 运算结合,拓展能源负载与数位市场的协同效益。

这些案例表明,亚太挖矿不再只是算力竞赛,而是能源转型与基础设施创新的试验场。

中国地下挖矿:透明度与集中度风险

尽管中国在 2021 年颁布挖矿禁令,《剑桥数位矿业报告 2025》指出,中国仍占全球超过 21% 的比特币哈希率。四川等地的季节性水力发电与分散小型矿场,透过地方公用事业公司出售剩余电力,继续在地下运作。

这种「影子挖矿」模式破坏了全球算力分布的透明度,使风险评估更加复杂。虽然北京在政策上维持禁令,但实际执行层面却存在灰色地带,令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挖矿活动的真实规模存疑。

未来展望:效率、透明度与资本吸引力

到 2026 年,亚太矿企若能兼顾高效能 ASIC 升级、再生能源电网整合与区域性报告标准,有望与西方矿企在资本市场平起平坐。

然而,风险依旧存在:

日本:高电价限制本土矿场规模化。

韩国:电网整合依赖政策支持。

不丹与阿联酋:气候变迁影响水文与火炬气供应。

中国:地下活动持续削弱透明度。

供应链:ASIC 矿机生产受地缘政治与关税影响。

专家指出,监管不确定性仍是亚太矿企最大挑战,若缺乏长期政策明确性,资本成本将上升,全球投资者的参与意愿也会下降。

结语

亚太地区的比特币挖矿正处于能源转型与监管博弈的交叉点。一方面,不丹、阿布达比、澳洲等地的绿色能源案例展示了永续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中国的地下挖矿活动提醒市场,透明度与合规性仍是全球资本关注的焦点。未来,谁能在效率、透明度与 ESG 之间找到平衡,谁就能在全球算力竞赛中脱颖而出。更多即时区块链产业分析,请关注 Gate 官方平台。

ESG-9.52%
IRIS-8.56%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