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 SEC,从「Project Crypto」到「花生酱和西瓜」

来源:沙丘路的毛圈狮子

作者:Charlie 小太阳

两场讲话、相隔五天,却像一前一后把美国加密金融的棋局摆正了。

7 月 31 日,SEC 主席 Paul S. Atkins 宣布「Project Crypto」,把「让美国资本市场全面上链」写进监管议程。

8 月 4 日,委员 Hester M. Peirce 在 UC Berkeley 的「Peanut Butter & Watermelon(花生酱配西瓜)」中直面金融隐私与监管理念的重构。

把两者合在一起看,你会发现:美国不只是用「更清晰的规则」去提高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更是用「更底层的权利观」去重塑人才的吸引力。

两个讲话

Atkins 的「Project Crypto」是一次「市场结构级」的改造宣言。

他把历史脉络从纽交所的 Buttonwood 协议讲到 ATS(另类交易系统)的诞生,再落到今天的现实命题:把美国的资产发行、托管、交易全面搬上链。

其关键点有三:

一是用清晰、简单的可落地标准解决「是不是证券」的老问题,并给不同类型的代币(数字商品、稳定币、可分配收益的证券型代币等)划出明晰赛道。

二是现代化托管规则,同时公开强调「自我托管是核心的美国价值」,并将质押等链上行为纳入可合规的投资活动。

三是提出「super-app(超级应用)」的监管构想——在一个受监管的平台里同时处理证券与非证券的数字资产,减少分割监管带来的市场效率损耗。

整篇讲话反复点题「把外流的业务与团队重新迁回美国」,并把 Project Crypto 与总统工作组(PWG)以及新近联邦稳定币立法衔接到一起。

而 Peirce 的「花生酱与西瓜」,则是一篇「社会契约级」的数字时代金融隐私重新定标。

她从第三方原则(third-party doctrine)和 BSA/AML 的报送实践切入,指出一个关键误区:把银行体系的大规模监控原封不动地搬到点对点的加密网络。

技术既然去中介,权利边界也应随之更新;否则就会催生「能报就报」的合规冲动,成本更高、效果未必更好。

她援引了很多判例和数据,来说明在数字环境下重画隐私与监管的边界,反对把普通用户和开发者默认纳入监控链条。

她并不否认打击犯罪的必要性,但强调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实施精准执法,并为隐私增强技术的正当性辩护。

人物画像

Atkins 的职业底色是「市场结构工程师」。

他在 2002–2008 年任 SEC 委员,2012–2015 年担任 BATS Global Markets 非执行董事长,之后创立并长期经营合规与市场结构咨询机构 Patomak,直到 2025 年 4 月出任第 34 任 SEC 主席。

从他的公开履历中,可以看出他对 「促进竞争」 「减少不必要重叠监管」 等关键点的重视,这也是 「Project Crypto」 看起来像一份把交易所、经纪、清算、托管与链上结算对齐的设计蓝图的原因。

Peirce 的标签是「Crypto Mom」,但更重要的是她在制度内外的「双重视角」。

她自 2018 年起任 SEC 委员,早年在 Mercatus Center 做研究,曾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任高级法律顾问,更早前在 SEC 投管部任律师,并担任过 Atkins 的法律顾问。

这种履历让她既熟悉立法与执法的边界,又能在技术与权利框架中找到「更新法理而非仅仅更新规则」的立足点。

也因为这些背景以及来自Atkins 的信任,使她目前被指定领导 SEC 的 Crypto Task Force。

资本与人才

如果把美国竞争力拆成两条曲线——资本市场吸引力与人才吸引力——这两篇讲话恰好各自拉动一条曲线,然后相交形成合力。

Atkins 把「资本市场吸引力」具体化为:代币分类的确定性、托管与自托管的并行、交易场所的统一与跨品类兼容、链上结算的合规化。

这些都能直接提升「发行—交易—清算—托管」的效率,释放美元资产在链上的流通性。

Peirce 则把「人才吸引力」建立在第一性原理之上:金融隐私是公民权利的组成,不应因技术变迁而被「默认让渡」。

监管需要可审计、可追责,但不能以牺牲普遍性的自由为代价。

换句话说,前者让轨道可用,后者让人愿意上轨。

各国监管对比视角

当下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有没有监管」的问题,而是谁的监管更像「可计算、可组合」的操作系统。

欧洲的 MiCA 在 2024 年先行落地了 ART 与 EMT 两大类稳定币规则,从白皮书义务、资本与储备、信息披露到赎回时效,给出了统一口径,适配跨境「护照」。这套体系擅长「以牌照换确定性」,但对 DeFi 的原生交互仍以服务提供者为核心去定义。

阿联酋的双轨体系——迪拜 VARA 的《虚拟资产及相关活动条例》(2023)与阿布扎比 ADGM 的 FRT(法币参照型代币)框架——以「高透明+快迭代」的监管手册著称,确实为交易所、托管、发行业务提供了「清单式许可」。它的特点是「先把业务流水线搭出来」,再通过更新版指引持续微调。

香港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的《稳定币条例》把「法币锚定稳定币发行」纳入持牌活动,并由金管局主导细则与牌照发放,正在形成「先稳定币、后更广泛代币市场」的自上而下路径。它的强项在于明确的法律位阶与清晰的主监管人,但生态对纯公链原生应用的容纳度与跨境协同仍需观察。

新加坡 MAS 在 2023 年定稿稳定币框架,提出「100% 高质量储备、五个工作日内赎回、独立审计与资本金约束、合规标识」。日本则在 2023 年的《资金结算法》修订中,将「日元计价型稳定币」定位为「货币计价资产」,限定「银行、信托、资金转移业者」可发。韩国的《数字资产基本法》草案强调「破产隔离」、储备托管与审计。

它们各自的共性是以支付稳定币为切口,先把钱变得可编程,再把证券与实物资产代币化接上去。

而美国的「第一性原理」叙事有两层。

第一层是「钱」的层面:川普在 7 月 18 日签署的 GENIUS Act 给支付型稳定币立了「联邦根」,要求 1:1 高流动性储备、定期披露,并设计了破产「超优先」的持有人保护条款;从支付清算、到资金保全、再到发牌主体(银行/联邦非银),第一次把「美元的可编程形态」纳入统一口径。

第二层是「权」的层面:Peirce 不是简单谈「松监管」,而是把第三方原则与 BSA 的现实效果摆上台面,主张用「比例原则+精确执法」替代「笼统征召式监控」,这是对「隐私作为基本人权」的回归。

与「以牌照为中心」的欧洲、「以业务清单为中心」的中东、「以支付为先导」的亚洲相比,美国正尝试把「权利与市场结构」并列为制度起点,这恰恰是能给开发者与企业家带来长期信心的部分。

出海战略

基于过去十五年在美国与全球金融与 fintech 领域从业与创业的经历,在这里抛砖引玉浅聊一下对中国资本与 Web 3/RWA 企业的战略建议:

第一,战略定位要分层。

短期可以「农村包围城市」,用港/新/阿联酋/欧洲做增长与合规的演练场;但中长期必须把美国这块高地放在核心位,而且要从现在就开始布局。

美国同时是利润池、估值中枢与话语权的来源,不进入就意味着长期折价。

进入门槛不只是费用,更是对第一性原理的敬畏:产品要天然「隐私友好」,合规要「可审计、可追责」。

第二,产品与牌照的两条腿。

GENIUS Act 把支付型稳定币的联邦框架铺好之后,美元计价的链上现金与短债基金会成为 B 2 B、跨境结算与链上金融的标配。

对以稳定币、RWA、券商底层为主的公司,优先将储备构成、赎回机制、独立审计与破产隔离做到「美国就绪」,并在新加坡/阿联酋/欧洲等法域用真实资金与真实客户演练运营指标和风控节奏,提前把内控文档与审计轨迹积累成「合规资产」。

第三,渠道与生态的美式对接。

Atkins 的「super-app」方向意味着美国可能允许更「统一的持牌堆栈」,这对交易与做市、券商与投顾、合成资产与托管的协作提出了新的接口要求。

务实做法是尽早在合规白名单、清算对接、链上结算试点等环节与美国金融体系建立生态合作,把自己做成「可插拔」的节点型企业,而不是自建一条全流程的重资产玩家。

第四,叙事与团队的本地化。

Peirce 的讲话昭示了一个信号:美国监管对「隐私—合规—效率」的三角关系,正在往「科学定量与比例原则」靠拢。

你的风控队伍、数据工程与法务,需要能在「减少无效报送、保留有效审计」的逻辑下自证价值;你的核心工程师也要愿意在这种「把权利写进产品」的文化里迭代——这恰恰是吸引在美顶尖人才加入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你的商务与运营团队需要能深刻理解本地的叙事和商业文化,把监管语言翻译成商业语言,把技术优势翻译成客户价值,能够在行业协会、州与联邦监管、机构合规与采购的多重语境中建立长期信任。

结语

美国的吸引力,将同时来自「更好的市场结构」和「更高的权利标尺」

把 Atkins 的「Project Crypto」和 Peirce 的「花生酱与西瓜」并读,你会看到一个同时面向资本与人才的美国:

前者用制度确定性与市场工程,把流动性与发行重新吸回;后者用对隐私与自由的第一性守护,让开发者、用户与品牌愿意把「默认市场」设在这里。

对中国企业与资本而言,美国即便不是现在立刻的「唯一战场」,也一定是中长期必须攻克的「高地」。

先在周边市场打磨能无缝迁移至美国的合规与技术栈,再择机登陆,把 Web 3 与 Web 2 金融在美国这个「叙事与制度同频」的地方彻底结合起来,这才是穿越周期、分享美元资产数字化红利的正确方式。

转载文章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NUX0.46%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