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獨家活動: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4,000 枚 $PUBLIC 獎勵池!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PUBLIC)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可爲分析、教程、創意圖文、測評等)
添加話題: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如質押記錄、領取頁面等)
🏆 獎勵設置(總計 4,000 枚 $PUBLIC)
🥇 一等獎(1名):1,500 $PUBLIC
🥈 二等獎(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獎(5名):每人 200 $PUBLIC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相關性、清晰度、創意性)
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
📄 注意事項
所有內容須爲原創,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
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
Web3項目運營的法律陷阱:合規風險與防範策略
Web3項目運營的合規陷阱與風險防範
在Web3領域,許多項目爲規避監管風險而採取了一些看似巧妙的運營策略。然而,這些做法可能恰恰成爲合規的隱患。本文將探討三種常見但潛在危險的運營模式,並分析其中的風險。
外包服務的責任歸屬問題
一些Web3項目傾向於將核心業務外包,試圖淡化自身的運營屬性。但監管機構關注的是實際決策者和受益人,而非表面的合同關係。如果外包方與項目團隊存在利益關聯或控制關係,監管機構可能視其爲項目的延伸運營單元。
實際案例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調查某項目時,通過分析郵件記錄、運營軌跡和人員任職情況,認定其外包結構並未有效隔離責任。同樣,香港證監會也表示,若核心決策仍由同一實控人掌握,即使業務外包也不被視爲獨立運營。
因此,項目方需要在早期設計階段就明確劃分哪些職能可以外包,哪些必須內部承擔並對外披露責任主體。
多地註冊與分布式節點的監管困境
爲追求"無國界"形象,一些項目選擇在監管寬松地區註冊公司,同時宣稱全球部署節點。然而,這種做法難以抵御監管的穿透式識別。監管機構更關注實際控制人所在地和關鍵行爲發生地來確立司法管轄權。
近期案例顯示,只要存在本地用戶或基礎設施,監管機構就可能主張管轄權。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都要求披露"實際管理場所"和"主要管理人員實際居住地"。
項目方應該認識到,相比構建復雜的殼結構,明確項目實控人職責和監管義務分布更有利於降低法律風險。
鏈上發布不等於無人運營
一些技術團隊認爲,智能合約一旦部署就與項目脫鉤,試圖通過"去中心化交付"規避責任。但監管機構並不認可這種觀點。他們更關注鏈下行爲,如誰發起營銷、組織投放、控制流通路徑等。
近期案例表明,即使項目聲稱"鏈上合約公開",但如果存在鏈下營銷活動和KOL推廣,仍可能被視爲核心運營行爲。監管機構已趨於共識,將鏈下推廣和分發路徑列爲重點審查項。
鏈上部署應被視爲責任的起點,而非終點。只要項目方仍通過鏈下行爲推動Token流通,就始終處於監管視野之中。
結語
監管機構的邏輯日益清晰:不是看架構的復雜程度,而是關注實際操作和受益方。Web3項目真正需要的是明確的責任和控制邊界,而非復雜的結構設計。建立具有韌性和可解釋性的合規架構,才是降低風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