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xStocks 交易開啓啦,現貨、合約、Alpha齊上線!
📝 在Gate廣場發帖,曬出你的交易體驗或精彩截圖,瓜分$1,000大獎池!
🎁 廣場優質創作者5名,每人獨享$100合約體驗券!
🎉 帖文同步分享到X(推特),瀏覽量前十再得$50獎勵!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 #Gate xStocks 交易体验# ,原創發帖(不少於20字,僅用活動標籤)
3️⃣ 若分享到推特,請將連結提交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54
注:表單可多次提交,發布更多帖文可提升獲獎機會!
📅 7月3日16:00—7月9日24:00(UTC+8)
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每一條體驗,都有機會贏取大獎!快在Gate廣場show出你的操作吧!
DeFi革新:鏈上資管進入平民時代 RWA和AI重塑投資格局
DeFi理財新範式:簡化投資門檻,重塑鏈上資產管理
4月16日,一家名爲Glider的創業公司完成了400萬美元的融資,由某創業加速器領投。Glider致力於簡化復雜的鏈上投資活動,這得益於Intent、大語言模型等技術的發展。事實上,整個DeFi領域確實需要重新組合,以降低投資門檻。
DeFi正從樂高時代進入安全耦合的理財新時代。
Glider起步於2023年底,最初是作爲某公司的內部創業項目,形態是鏈上機器人,可以組合不同的操作步驟,方便用戶進行投資和使用。
幫助用戶理財一直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商業模式,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DeFi領域。目前Glider還處於內部研發階段,其大致思路包括:
通過API接入方式連接現有DeFi工具,包括各個賽道的領先協議和新興項目,構建B2B2C的獲客邏輯;
允許用戶搭建投資策略,並支持分享,便於跟投、復制交易或集體投資以獲得更高收益。
在AI智能體、大語言模型、意圖捕捉和鏈抽象等技術的配合下,搭建這樣的技術棧並不困難。真正的挑戰在於流量運營和建立信任機制。
涉及用戶資金流轉總是敏感的話題。這也是鏈上產品尚未取代中心化交易所的最重要原因。大多數用戶可以接受去中心化來換取資金安全,但基本不接受去中心化增加安全風險。
2020年,一家名爲Furucombo的項目獲得了機構投資,主打幫助用戶應對復雜的DeFi策略。然而,大多數用戶並未長期使用Furucombo。鏈上收益策略是一個公開市場,散戶在服務器性能和資金量上很難與大戶競爭,因此難以捕捉到大部分收益機會。
相比收益的不可持續性,安全問題和策略優化反而是次要的。在高回報時代,穩健理財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富人青睞ETF,散戶則偏好ETS。ETF工具不僅適用於股市,某些交易所早在2021年就嘗試過這一概念。從技術角度看,資產代幣化最終催生了RWA(真實世界資產)範式。
進一步的思考是,如何實現ETF工具的鏈上化。從某些平台對APY的計算和展示,到其他項目的持續運營,都表明市場對此有需求。
嚴格來說,有些項目是策略銷售和展示市場,提供海量專業、精確的計算,以及人工和AI輔助的策略決策。但鏈上的透明性導致沒有人能真正隱藏高效策略而不被模仿和改造,這引發了一場軍備競賽,最終導致收益率趨於平衡。
最後演變成新一輪大魚喫小魚的無聊遊戲。
但這類項目始終未能標準化,發展成類似某些重新定義市場的項目。
最近一直在思考,短期熱潮結束後,舊時代的DeFi形式很難復活,行業是暫時觸頂還是永久性的?
這涉及到Web3究竟是互聯網的下一步,還是金融科技的2.0版本。如果是前者,那麼人類的信息流和資金流運作方式都將被重塑;如果是後者,那麼某些支付和投資平台的組合可能就是終點。
從Glider的策略可以看出,鏈上收益即將進入平民資管時代。就像指數基金和退休計劃共同造就了美股的長期牛市,龐大的資金量和衆多的散戶意味着市場對穩定收入有巨大需求。
這就是下一代DeFi的意義。除了以太坊,還有其他公鏈需要承擔互聯網3.0的創新,而DeFi應該成爲金融科技2.0。
Glider增加了AI輔助功能,但從早期的信息展示平台開始,到後來的嘗試,再到現在的穩定運行,5%左右的穩定鏈上收益,仍然會吸引中心化交易所之外的基礎用戶羣。
在當前階段,加密貨幣領域只有少數產品真正獲得市場認可:
其他產品類型,包括NFT和Meme幣,都只是階段性的資產發行模式,缺乏持續的自我維持能力。
然而,RWA(真實世界資產)從2022年開始扎根生長,尤其是在某些重大事件後。正如某位業內人士所言,人們並不真正在乎去中心化,而是更關注收益和穩定性。
即使沒有政府主動擁抱比特幣和區塊鏈,RWA的產品化和實用化也在加速。如果傳統金融可以接受電子化和信息化,那就沒理由拒絕區塊鏈化。
在本輪週期中,無論是復雜的資產類型和來源,還是目不暇接的鏈上DeFi策略,都在嚴重阻礙中心化交易所用戶向鏈上遷移。先不論大規模採用的真僞,至少龐大的交易所流動性可以被吸走:
這些案例都證明了流動性上鏈是可行的,RWA則證明了資產上鏈同樣可行。現在是行業的奇特時刻,雖然ETH似乎缺乏活力,但實際上許多項目都在向鏈上遷移。某種意義上,過於龐大的協議不利於應用的發展,也許這是公鏈回歸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大放異彩之前的最後黑夜,黎明將至。
除了上述產品,一些開源APY計算工具已經運行多年,各種平台都各有側重,展示項目方APY。收益工具的重心隨時間變化,越來越集中在某些生息資產上。
目前看來,此類工具如果增加對AI的信任度,就要面臨責任劃分的問題;如果增強人工幹預,又會降低用戶體驗,這是個兩難的局面。
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將信息流和資金流分離,打造UGC策略社區,讓項目方相互競爭,讓散戶受益,這可能是一個較好的出路。
Glider因某知名投資機構而獲得市場關注,但該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仍然存在,如授權和風險問題。這裏的授權不僅指錢包和資金,還包括AI是否有能力讓人類滿意。如果AI投資造成重大損失,責任又該如何劃分?
這個世界仍然值得探索未知,加密貨幣作爲分裂世界的公共空間,將繼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