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資產上鏈,全球首發盡在 Gate!
Gate 攜手 @xStocksFi 與 @BackedFi,正式上線全球首個股票衍生品市場,開啓鏈上股票交易新紀元!
支持$TSLA, $NVDA, $CRCL, $AAPL 等熱門股票:
💥 可加槓杆、做多做空
💰 全USDT計價,輕鬆管理風險收益
🔒 實物資產 100% 抵押
🔁 多鏈流轉自由無阻
🌐 RWA × Web3,全新交互方式
CeFi 與 TradFi 的邊界,已經徹底打破。
了解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xStocksOnGate#
香港Web3監管全面合規 東西方博弈正式開啓
香港Web3監管路徑:合規大勢所趨,東西方博弈才剛開始
近日,香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清退政策正式實施,非合規交易所將停止運營。隨着期限臨近,包括某些知名交易平台在內的近半數VATP申請者已退出,引發市場熱議。一些悲觀聲音認爲"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保"、"香港Web3發展前景黯淡",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監管機構應如何應對Web3的挑戰?
實際上,香港作爲連接東西方的Web3橋梁,其戰略價值才剛剛顯現。
Web3未來十年:全面合規化
若將當前與2022年相比,香港的態度似乎從積極擁抱轉向了謹慎。但從更宏觀的歷史視角來看,香港目前正處於什麼階段?我們不妨對全球幾個主要的Web3金融市場進行橫向比較。
日本無疑是Web3監管領域的先行者。2014年著名的比特幣交易所倒閉事件後,日本逐步啓動監管,並於2017年引入數字貨幣交易所牌照制度。十年過去,日本共有23家獲批數字貨幣交易所,其中包括某知名國際交易平台,但大多數是本土企業。
在日本運營交易所與香港有相似之處,如需遵守資產分離和冷錢包規定,進行定期審計等。正是這些相對嚴格的規定,使日本交易所在某知名交易平台崩潰時得以避免連鎖反應——因爲大部分用戶資金都存放在冷錢包中。此外,日本在ICO、IEO、STO、CBDC等多個領域的監管框架也已相對成熟。
新加坡和美國則是在某些知名機構暴雷後,於2022年開始加強監管。
雖然美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合規"交易所,但某上市交易平台看起來比其他平台更合規,近期業績也有顯著增長。而其他離岸交易所在2022年事件後,逐漸面臨美國監管挑戰。
可以看出,監管正在逐步深入各個細分領域,成爲一項精細工作。
期間,日本、新加坡也曾傳出監管"過於嚴格"的批評聲,但隨着政策不斷完善,這兩地的Web3生態正變得越來越活躍。
美國監管態度也從強硬轉向靈活。最近,美國發布了21世紀金融創新與技術法案監管框架,提出如何定義數字資產(包括DeFi和NFT),以及劃分商品和證券的界限,這可能成爲對加密行業影響深遠的法案之一。
緊隨美國之後,東南亞、中東、南亞等地區都計劃在近幾年推出Web3監管政策。甚至此前在加密貨幣行業並不活躍的歐洲、非洲國家,也開始加入這輪監管浪潮。
全球監管機構都不願錯過Web3機遇。無論是以積極擁抱還是風險防範爲起點,各司法管轄區最終都將走向精準監管。
從交易所持牌數量來看,各地離岸交易所佔總持牌比例幾乎不超過30%,監管方更傾向於扶持本地企業。
這其實不是監管難題,而是離岸交易所面臨的挑戰。回顧行業發展初期,離岸交易所可以在寬松環境下服務近2億用戶。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除了某知名交易所不惜支付高額罰款也要合規外,在此次撤回申請的交易所中,某平台已逐步布局,近年獲得多個地區牌照,但其他一些平台則相對落後。
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由奢入儉難"。離岸交易所想要"上岸",進入各主要金融監管區域,看來還有不少障礙要克服。
隨着週期更迭,加密市場早期的"監管套利"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再回到香港。與美國先放任發展、再嚴厲懲罰的"延展式監管"不同,香港採取了先持牌、再展業的"原生式監管"模式,直接跳過了野蠻生長階段。
自2022年香港出臺Web3監管政策,就已開始推動行業全面合規。到2024年6月1日,AMLO牌照正式落地,非正規交易所完成清退,目前仍有超過半數的申請者在場。已獲牌照展業的交易所交易量已突破4400億港幣,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因此,部分交易所的退出並不值得過度悲觀。從歷史全局來看,這只是香港和其他監管區域一樣,正在經歷的必要清理階段。
更重要的是,5月31日政策同時也標志着香港已經解決了"交易所"這個行業中資金集中度最高、最復雜的難題,完成了全面監管布局。
香港vs美國:東西方的戰略博弈
監管完成後,下一步是什麼?起勢期已過,戰略博弈才剛剛開始。
4年前,某支付巨頭創始人就曾預測,未來政治的重大衝突將在共產主義的人工智能和自由主義的加密技術之間展開。
如今AI和Web3勢頭均已起,美國和香港被視爲Web3行業東西方的前沿陣地,兩地監管態度的博弈將引領全球Web3發展方向。
爲何要博弈?與AI不同,在Web3領域,壟斷式監管已不可行。Web3時代構建了更多基於網路經濟的商業體,可以輕易跨越物理邊界爲客戶提供服務。
曾啓發比特幣發明的《主權個人》一書描繪過這樣的場景:"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快你就可以在網路空間創造財富,並且完全不受民族國家的掠奪。這將形成一種事實上的元憲政要求,即政府在要求你支付帳單之前,必須真正提供令你滿意的服務。"
未來,政治領導力可能越來越類似企業家精神,只有足夠友善,才能吸引資金與人才流入。不是Web3需要被監管,而是監管方需要Web3。
美國近期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今年,加密貨幣話題首次成爲美國政壇焦點。據某數據平台顯示,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選民在投票前會考慮候選人對加密貨幣的立場。77%的選民認爲總統候選人應至少了解加密貨幣。44%的選民在某種程度上認爲"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是金融的未來"。某政治人物甚至呼籲:"確保加密貨幣的未來發生在美國!"
東西方博弈格局已成型,ETF成爲一個明顯的戰場。此次美國對ETH ETF批準態度的急轉彎,除了本土因素外,可能還與香港在4月率先推出ETH ETF有關。
雖然目前香港與美國ETF規模存在較大差距,但作爲全球最大離岸金融中心之一,預計未來隨着生態完善,香港將吸引更多機構入場,形成新一輪機構牛市。
而接下來,ETH ETF作爲可質押的生息資產,其發展前景將成爲博弈的下一個重點。
以太坊從PoW轉向PoS後,質押可產生類似利息的被動收入,目前市場年利率約爲4.5%。如果香港率先推出帶Staking功能的以太坊現貨ETF,在獲得質押收益後,認購ETF將不再是付費行爲,而是盈利行爲。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成爲"數字美債",其吸引力甚至可能超過比特幣ETF。
Web3行業的發展與當地文化底蘊也密切相關。雖然相比外向、多元的西方,東方人顯得更加內斂、謹慎,但並不意味着已經落後。
香港目前已發布多份監管文件,包括針對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反洗錢、恐怖融資等方面的指引。
這些政策比起美國此前沿用的商品期貨管理條例,顯得更爲清晰成熟,也無需在加密貨幣是"證券"還是"商品"的問題上爭論不休。
隨着牛市逐漸到頂,行業造富效應將顯現,新一批富豪即將誕生。香港這個天生具有"東方神祕力量"優勢的地區,也將隨着行情吸引更多大陸、華僑Web3人才及其資金流入。
未來下個週期,將是Web3與傳統金融在多個維度上的融合,盤活香港金融市場。目前,香港證監會已表示可能對散戶投資者開放STO和RWA投資,進一步拓寬虛擬資產市場。此外,香港的港元穩定幣和場外虛擬資產交易(OTC)監管框架也在推進中。全鏈路打通後,Web3將爲整個香港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歷史浪潮滾滾向前,什麼樣的企業能留在牌桌上?交易所正是香港Web3生態中最重要的基石。
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在場的持牌交易所,除了本身的交易業務,還將成爲香港Web3連接各金融行業的關鍵。例如,在此次ETF發行中,某交易平台還扮演了托管方角色,爲發行方提供底層基礎設施支持。未來在RWA、STO以及OTC業務中,它們都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正因如此,部分離岸交易所被迫離開香港市場。這也印證了一句老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發展總有起落,我們應該在香港經歷清退時刻時,更加縱觀歷史全局,理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