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观点任务# 第一期精彩啓程!調研 Palio (PAL) 項目,在Gate廣場發布您的看法觀點,瓜分 $300 PAL!
💰️ 選取15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輕鬆贏取 $20 PAL!
👉 參與方式:
1. 調研$PAL項目,發表你對項目的見解。
2. 帶上$PAL交易連結。
3. 推廣$PAL生態周系列活動:
爲慶祝PAL上線Gate交易,平台特推出HODLer Airdrop、CandyDrop、VIP Airdrop、Alpha及餘幣寶等多項PAL專屬活動,回饋廣大用戶。請在帖文中積極宣傳本次系列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76
建議項目調研的主題:
🔹 Palio 是什麼?
🔹 $PAL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運作?
🔹 如何參與 $PAL生態周系列活動?
您可以選擇以上一個或多個方向發表看法,也可以跳出框架,分享主題以外的獨到見解。
注意:帖子不得包含除 #Gate观点任务# 和 #PAL# 之外的其他標籤,並確保你的帖子至少有 60 字,並獲得至少 3 個點讚,否則將無法獲得獎勵。
⚠️ 重復內容的帖子將不會被選取,請分享屬於你獨特的觀點。
⏰ 活動時間:截止至 2025年7月11日 24:00(UTC+8)
對話 Cobo 高級副總裁 Alex:技術、合規與分發,穩定幣大規模採用三重奏
撰文:深潮 TechFlow
從美國《GENIUS 法案》到香港《穩定幣條例》,合規新週期下穩定幣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紅利窗口。
而在 Circle 的巨大成功之下,穩定幣也成爲聖經中流着奶與蜜的迦南美地,不但聚焦 Web3 投資者目光,更吸引京東、螞蟻、沃爾瑪等傳統 Web2 巨頭高調入局。
在這個炙手可熱的賽道中,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注意到,作爲全功能數字資產托管與錢包平台,Cobo 早在去年就推出了穩定幣解決方案,扎根行業多年所造就的前瞻性思考,讓 Cobo 在面對這一問題有了很多經驗之談。
在與 Cobo 高級副總裁、支付業務負責人 Alex Zuo 的對話中,穩定幣難點被言簡意賅的拆解:
穩定幣相關業務非常考驗跨學科合作,需要具備 Fin、Tech、 Crypto 三方面扎實的知識儲備,但目前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團隊能夠在這三方面都做的非常突出。
談及 Cobo 在這場穩定幣領銜的金融基礎設施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Alex 詳細介紹道:
Cobo 一直以來都比較專注於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對於穩定幣客戶,Cobo 能夠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且具備強大的合規優勢,還在服務上市公司方面擁有豐富經驗,與此同時 Cobo 擁有強大的分發能力,能夠幫助穩定幣發行商快速搭建穩定幣流轉流通場景。
而對於創業者在穩定幣浪潮中的機會,Alex 則表示:
穩定幣在走向大規模採用的過程中,會在很多不同場景下誕生全新的需求、工具與功能,值得思考和深挖。
本期內容,讓我們跟隨 Alex 的視角,走進跨境支付場景下穩定幣的大規模採用路徑,以及穩定幣作爲未來「網際網路貨幣層」的巨大潛力。
跨境支付客戶主動上門,開啓了 Cobo 穩定幣支付產品的演進
深潮 TechFlow:感謝您的時間,首先歡迎您先做個自我介紹。
Alex:
大家好,我是 Cobo 高級副總裁、支付業務負責人 Alex Zuo。
我最早的職業經歷在 VC 領域,大約十幾年前,我在 PreAngel 任職,當時我們的合夥人叫王利傑,很早就開始看 Crypto。然後,我加入了 Formation 8 的亞洲基金,當時該基金其中一個老板出身韓國 LG Family,在 2016 年左右就投了韓國之前的前三大所 Coinone,我也在這個階段開始比較深入的接觸 Crypto。到了 2018 年,我開始自己創業,當時跟幾個朋友,包括之前 PreAngel 投資的項目方,一起做了一個評級公司叫 TokenInsight,我是當時的聯合創始人及 COO,主要負責公司的業務、商務這一塊。2019 年,我加入了 Cobo。
我加入 Cobo 已經快六年了,一開始在 Cobo 做的也是投資相關工作,包括機構借貸、Cobo Venture 等板塊。FTX 爆雷之後,公司決定收縮投資線專注做業務,因此我開始負責公司所有的 BD Sales 和國內 Marketing 工作,目前整個支付和穩定幣相關業務都是由我來負責。
深潮 TechFlow:大家對於 Cobo 在支付及穩定幣這一塊的業務可能還沒有那麼熟悉,可否請您先介紹一下目前 Cobo 的穩定幣解決方案,以及它在整個支付場景中所扮演的角色?
Alex:
其實我們一直專注於行業的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錢包相關基礎設施。在五六年前交易所很火的時候,我們的客戶主要是交易類型平台,隨着行業逐漸合規化,資管平台、礦業公司和礦工成爲我們的主要服務對象。去年,我們將重點轉向 BTCFi,認爲這是一個重要的領域。
從去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跨境支付客戶找到我們,這些公司的上下遊客戶,在主動或者被動的情形下,手中或多或少持有 U,他們產生了支付問題,比如收款或匯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希望我們提供錢包功能,這促使我們對支付領域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功能上的開發。
支付客戶與 Crypto 原生客戶相比有很大不同,他們對安全性和對鏈的理解較弱,但對合規性、產品拓展性以及未來業務長遠發展等問題的期望更高,甚至會考慮未來申牌照之類的問題。我們發現很難再在以前的這套底層基礎和托管架構上爲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我們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我們做了很多所謂的鏈抽象,讓客戶以更低的門檻使用產品。例如,在幣圈對 U 進行轉帳支付 Gas fee 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於傳統 Web2 企業來說,無論是在概念理解還是具體操作方面門檻都很高。因此我們通過鏈抽象,以 U 本位進行轉帳支付,進一步降低門檻。
第二,反洗錢和合規能力。支付客戶很怕碰到鏈上黑錢,也非常關注鏈上資金的合規性,因此我們的產品做了更深層次的簡化和降低門檻,Cobo 最大的優勢在於我們是全球唯一一家既做中心化托管、又做 MPC 自托管的公司,現在很多客戶都是以 MPC 爲主,Cobo 能夠結合中心化托管與 MPC 自托管的優勢,爲 MPC 客戶輸出我們中心化托管的合規能力,相當於爲客戶提供鏈上反洗錢服務,幫助他們進一步降低風險。
另外,整個跨境支付涉及三個層面:第一層是接收穩定幣的錢包;第二層是承兌;第三層是銀行帳戶。支付公司在承兌和銀行帳戶方面可能較強,但在接入數字貨幣方面這一陌生領域仍比較犯怵,我們會引入我們的合作夥伴對接給這些傳統支付機構,我們在香港也是持牌機構,有持牌的信托帳戶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Cobo 的優勢是在錢包和基礎設施這塊,我們希望圍繞錢包能力,搭建一個完整的服務網路,降低大家使用穩定幣的門檻。最終還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推動穩定幣在合規軌道上普及開來,讓更多客戶能無障礙跨越「最後一公裏」。
Cobo 獨特價值:技術、合規、分發與經驗
深潮 TechFlow:Cobo 的路徑好像與其他穩定幣項目不太一樣,Cobo 首先是有自身優勢,然後從客戶需求出發慢慢演繹出自己的產品,所以相當於你們做完之後客戶可以直接用,我可以這樣理解嗎?
Alex:
因爲我們可能更偏底層,我們現在主要客戶羣裏分爲兩大類。
一類是做跨境支付的客戶。這些客戶不一定會發自己的穩定幣,但是他們的上下遊客戶已經開始有了穩定幣或者數字貨幣交易的業務需求,因此他們找到 Cobo,或者說他們會找一個承兌方,甚至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就是找交易所,來解決這方面交易相關事情。但隨着這些跨境支付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大,過往的解決方案不再適用,他們就會需要我們這樣的錢包方,幫助他們生成並管理一系列地址去接多家承兌商,以一種 Router 的方式找到最便宜的方式進行法幣與數字貨幣之間的交易。以上是我們圍繞跨境支付場景,或者說是 PSP(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場景所做的事情。
另一個比較大的場景是穩定幣的發行和流通。我們很多客戶,包括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幾個月前都還沒有急迫感,並不着急申請穩定幣牌照之類的,或者說先看看別人什麼狀況。然而最近受 Circle 股價聲勢影響,以及京東的積極態度,大家都開始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做的生意並開始推動相關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客戶需要律所、諮詢公司以及技術服務商等多方面的支持,Cobo 一方面可以提供技術支持,比如穩定幣的 Mint 與 Burn 以及更多凍結、黑名單等功能,另一方面客戶也非常看重與 Cobo 的合作,因爲 Cobo 本身強大的分發能力,我們也對接了很多 PSP,甚至我們本身原有的客戶就已經是達到了三四千億美元的轉帳體量,穩定幣客戶希望他們的穩定幣能夠快速分發出去,此時我們的客戶網路能夠幫助穩定幣發行商快速拓展業務範圍,快速搭建穩定幣流轉流通場景,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核心價值。
深潮 TechFlow:很多傳統銀行宣稱可以幫客戶做一些加密貨幣結算,他們找的也是您說的 PSP(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嗎?以及 Cobo 是否也是跟很多銀行合作?
Alex:
我們對 PSP 的定義是他們已經自帶很多場景流量,且擁有上下遊客戶,這是我們現在最看重的客戶類型。
在以前,加密友好銀行想幫客戶做加密貨幣結算的時候,由於他們沒有這個牌照和能力,所以一般他們都會選擇 OTC 服務,OTC 服務做的核心是最後的兌換。
而 Cobo 是想要幫助客戶慢慢搭建起 Crypto 體系,或者說整個收付款體系,我們認爲這樣的客戶服務才有更高的附加價值。
深潮 TechFlow:您剛才提到 Cobo 是全球唯一一家既做中心化托管、又做 MPC 自托管的公司,這具體有什麼優勢?因爲對於一些客戶來說,或許他們可以選擇兩家公司(一家自托管公司、一家 MPC 公司)合作?
Alex:
現在更多的客戶都會選擇 MPC 這套技術體系,這種自托管模式後續也可以去申請牌照,未來的業務也更可拓展,選擇中心化托管的客戶確實越來越少,但在 MPC 體系客戶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私鑰管理、合規問題等,這時 Cobo 既做中心化托管、又做 MPC 自托管的優勢便凸顯出來了。
首先,在一些適用的法律體系中,可能需要用到 Cobo 的中心化托管,可以直接將我們的牌照能力賦能客戶;其次,還有一些法律區域,客戶想自己申請牌照,他們也可以選擇 Cobo 的 MPC 解決方案;另外對於一些在起步階段的客戶,如果還沒有建立合規團隊,選擇 Cobo 的 MPC 解決方案,也可以獲得 Cobo 中心化托管的風控反洗錢能力,進一步降低客戶的風控合規門檻。
另外,Cobo 畢竟在這個行業成長了這麼長時間,我們的技術儲備也算是比較雄厚,這些年我們做了各種不同的錢包,各種類型的底層錢包方案。在做支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錢包方案已經沒那麼火了,比如智能合約錢包,或者說市場還沒有爲這些錢包方案找到具體的應用方向,但是在更大規模擴展的過程中,這些錢包解決方案還是會有比較大的需求的。
深潮 TechFlow:您認爲穩定幣的主要障礙是什麼?
Alex:
我覺得穩定幣相關業務是非常考驗跨學科合作的,它需要你具備 Fin、Tech、 Crypto 三方面扎實的知識儲備,而這三者在具體需求上又各有不同。
在 Fin 領域,重點在於合規性,以及對金融體系和各種金融實踐的深刻理解;在 Tech 方面,則需要關注產品設計和如何接入區塊鏈技術;而在 Crypto 維度,當你真正擁有穩定幣後,如果僅僅是提供兌換服務,利潤率已經從過去的千分之四、千分之二降到如今的萬分之五,幾乎沒有太多空間。因此,後續如何通過 Crypto 的方式幫助用戶進行資產管理、增值、Swap 等,才是關鍵所在,這需要深入的 Crypto Native 知識。
從我的經驗來看,尤其是穩定幣領域,很難找到一個團隊能夠在 Fin、Tech、 Crypto 這三方面都非常突出,很多公司都有明顯短板。因此,在判斷一個項目能否成功時,我認爲核心還是要看團隊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深潮 TechFlow:最近 Circle 股價飆升,加上最近京東,螞蟻高調宣布入局穩定幣。在穩定幣競賽中,Cobo 如何定義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Alex:
根據我了解的情況,香港的穩定幣牌照還是比較稀缺的,一只手數得過來,目前明面上有 40 多家企業提交了申請,律所的反饋還有幾十家有意向申請,競爭十分激烈,對手基本都是中國最大的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很多中小機構甚至沒有資格遞交申請。
從穩定幣發行的角度來看,Cobo 目前正在爲一些大型客戶提供技術支持,這些客戶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合作夥伴,當然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在香港獲得成功,但即使未能如願,這些客戶基本上也都表達了全球各地拿牌的傾向,比如新加坡、中東或瑞士等。對於有決心深耕這一領域的企業來說,業務拓展不會局限於香港一地。
在幫助客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提供發行工具,我們還幫助搭建一套連接發行商和商戶的底層錢包系統,就像 Circle 有一套商戶系統能夠實現承兌商與商戶之間的對接,承兌商在其中做 Mint 和 Burn 等。從更廣闊的角度講,我們的目標是成爲穩定幣的分發渠道。
根據我的觀察,目前穩定幣的分發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中心化的財大氣粗型,代表如 Stripe,通過自有銀行和牌照構建全球網路,以自己爲中心,客戶完全依托其體系完成所有交互。
第二種是像 Circle 這種去中心化型,Circle Payment Network 採用認證供應商的網路,各方通過白名單形式進行互轉,Circle 本身不直接提供真正兌換的銀行帳戶,而是通過合作夥伴實現合規和信息傳輸。
Cobo 是第三種模式,也是一種更中間的模式:我們在核心層構建一個大型 PSP 轉帳網路,連接交易所、OTC 商戶和 Cobo,並依托深度合作的銀行和頂級做市商,將鏈上劃轉與鏈下銀行快速結算結合,例如鏈上完成 100 萬 USDT 轉帳後,鏈下通過對 Crypto 友好的銀行實現一分鍾資金快速到帳;往外一層就是中小型 PSP 和交易所,他們通過核心層的超級做市商去做承兌;再往外一層就是小商戶和散戶。
在這個體系中:最外層的客戶更需要自托管錢包,因監管原因難以將資金托管到核心層;中間層客戶需要更多支付工具支持,如鏈抽象、反洗錢功能等;核心層客戶則依賴基於 MPC 的轉帳體系。這樣的話如果有大量的客戶用的都是 Cobo 這一套體系,客戶之間的劃轉速度更快、更安全且更合規。這種模式類似於幾年前 AAVE 提出的 CeDeFi 概念,機構在 DeFi 有一個專門的池子,通過合規托管機構或錢包供應商篩選參與者,確保資金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這一網路幫助客戶快速提升成交量。Cobo 目前轉帳規模約爲三四千億美元,而香港許多穩定幣發行商的發行量可能只有幾十億甚至幾億美金,如果我們能夠爲他們提供一個強大的流通網路,顯著提升其分發能力,並通過 Cobo 錢包體系連接穩定幣發行商和客戶,一方面發行商可以通過激勵補貼吸引用戶,另一方面客戶也能爲發行商提供更多應用場景,最終實現雙方的互利互惠。
深潮 TechFlow:關於分發網路,您認爲未來會有哪些格局上的變化?或者說剛才聊得都是現有分發體系,您認爲未來會有哪些新的分發體系出現嗎?
Alex:
我們目前正在推進的 Cobo 分發網路,依托銀行和頭部做市商,通過分層邏輯逐步分發穩定幣,是我們認爲行之有效的一套邏輯,未來這個網路會如何演變,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
過去,穩定幣的分發主要依賴交易所,比如 Circle 的一半收入都給 Coinbase 一樣。但未來,哪些場景能真正承載大規模的穩定幣流通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現在很多人看好一些銀行體系比較薄弱的小國家(如拉美、非洲)可能會被穩定幣佔領,包括跨境支付中將穩定幣作爲等價物,甚至無需最後的承兌,但隨着穩定幣逐步合規化,這些場景是否真的潛力非常巨大,現在都還不好說。
此外,前兩天我們團隊內部學習時也還在討論,銀行體系未來也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以前,跨境銀行轉帳依賴聯準會的帳戶體系,而未來可能轉向由銀行自己發行的 Token 體系。這種模式可能突破現有的限制,甚至讓某些商業銀行在某些方面超越聯準會。這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未來發展方向。當然,也有觀點認爲,AI 驅動的支付代理(AI Agent)可能會成爲下一個風口,但其具體架構和實現方式仍然未知。
深潮 TechFlow:剛才聊到有很多企業已經在申請香港牌照,在您看來傳統企業要去涉足穩定幣,不管是自己申請牌照,還是說建立相關加密貨幣儲備,有什麼門檻嗎?以及聊到合規這一塊,Cobo 的具體優勢是什麼?
Alex:
現在其實上市公司最適合做的兩類業務,一類就是學微策略去囤幣,有很多香港上市公司都在做,另外一個方向就是穩定幣的牌照。
從囤幣的角度看,這項業務門檻並不高,操作起來相對簡單,尤其是在當前監管較爲寬松的情況下。但囤幣的關鍵問題在於兩點:第一,何時賣出;第二,當越來越多公司都開始囤幣時,這項業務就不再具備稀缺性,市場也不會因此特別看好你的股票,因此要想在這個領域脫穎而出,必須做到頭部地位,或者探索幣與股之間的深度關聯,所以我覺得這個方向的難點在於後面怎麼操盤。
至於穩定幣牌照,很多小企業雖然宣稱要進軍這一領域,但更多是爲了短期炒作股價。我們接觸過不少這樣的公司,可能半年前還對這個領域毫無興趣,甚至沒深入溝通就發布公告。這類公司通常只是借此吸引市場關注,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執行能力或機會拿到牌照。
在香港以及上市公司相關的業務體系中,Cobo 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我們在服務上市公司方面經驗豐富。納斯達克、港股等多家礦業公司都由我們提供服務,我們也積累了與審計機構合作的經驗,包括如何進行加密資產的審計和統計,以及與諮詢公司對接等全流程服務等。
另外,在穩定幣牌照和技術方案方面,Cobo 的優勢不僅在於技術能力,更在於方案的完整性。我們不僅提供發行,更支持分發,不僅僅是從 Mint 和 Burn ,還包括商戶錢包管理的全流程,幫助客戶快速上手使用,這種全面性是我們區別於其他供應商的重要優勢。
錢包是穩定幣真正缺失的一環,看好穩定幣兌換
深潮 TechFlow:談及大規模採用,如果僅看穩定幣的大規模採用,您認爲哪些關鍵基礎設施還有待開發?或者說哪些基礎設施能夠在推動穩定幣大規模採用方面形成強大合力?
Alex:
首先我認爲我們的錢包是能形成合力的。從 Stripe 最近的收購方向和動作來看,他們希望商戶甚至個人用戶能夠直接通過 Privy 使用自托管錢包,這種錢包可以通過郵箱生成地址,直接上手使用,然後他們將這套體系與依托 Bridge 的收單服務關聯起來,實現錢包之間的快速轉帳和管理。從我們的觀察來看,Stripe 正在利用區塊鏈技術,快速重構當年支付寶的核心功能,目前他們通過收購補齊的正是錢包領域。
同樣,今年有很多客戶找到我們時,也意識到錢包是他們業務中真正缺失的一環,或者是短期內難以快速補齊的板塊。因此,我對我們的賽道充滿信心。
至於其他基礎設施,比如支付領域,合規性仍然是核心問題,包括鏈上 KYB 和 KYC 等,如何與真實的 Web2 數據深度結合,是許多客戶的共同痛點。比如,當你完成一筆轉帳時,既需要保護用戶隱私,又要確保用戶的可靠性,這類問題目前還沒有特別成熟的解決方案。
此外,支付之後如何以合規合法的方式擴展到資管領域,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過去,無論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資管公司,如何更好地服務傳統客戶,仍然需要進一步優化。
最後,我個人非常看好穩定幣之間的兌換這一賽道。按照當前趨勢,無論是中美、歐洲的大型科技公司,還是韓國等其他地區,都可能湧現出大量穩定幣發行。而這些穩定幣之間的兌換,可能無法再依賴過去 Curve 那套模式。如何構建一套高效的兌換體系,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也是我們公司內部重點關注的方向。
現在是穩定幣真正走向大規模採用的關鍵節點
深潮 TechFlow:您認爲穩定幣整個大賽道有多大的市場空間?Cobo 未來又將會佔據怎樣的市場份額?
Alex:
根據中心化的托管錢包和我們自己內部統計的 MPC 轉帳總金額等數據來看,目前我們可能佔 5% 左右的份額。
未來的話,我覺得首先我們的基本盤應該不會丟,隨着更多華人、中國大型支付公司、Web2 支付巨頭進入之後,以及剛才分享的 Cobo 這套快速轉帳體系真正搭建起來,我們能做的應該比現在要多得多,份額可能會擴展到 10% - 15% 左右。
以上是我從轉帳量的角度進行的一個估算,但穩定幣賽道會有多大是很難判斷的,它一方面取決於未來的監管走勢是否真的一直有利,另一方面,還要看注入 AI Agent 這些場景是否能真的做起來,如果未來世界上真的有幾億個 AI agent 轉帳,那規模可能比現在互聯網還大。短期來說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跨境支付這些場景,未來慢慢的大量線上、鏈上乃至智能體之間的生意都可能演變成以穩定幣來結算,這個體量就很難估算了。
深潮 TechFlow:香港、新加坡、迪拜,您認爲誰最有可能成爲穩定幣快速成長的溫牀?
Alex:
站在我們的角度,不同區域都有些差別,比如從托管的角度:歐盟在申請 MiCA 牌照;新加坡是金管局(MAS)的 DTSP 牌照,然後是大型支付機構許可(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 Licence,簡稱 MPI )下面的一個數字支付代幣(Digital Payment Token,簡稱 DPT)牌照;香港還沒有明確的法規;美國是紐約的 BitLicense,就是純托管的牌照;中東迪拜是 VARA 牌照。
如果從發行角度來講:美國對發行商的要求不高,但是發行商要用合規托管,或者說對使用的商業銀行要求比較高;歐洲我覺得瑞士的 Crypto valley 比較友好,但歐洲的問題在於要求線下資產儲備在歐洲本身的商業銀行裏,但歷史上歐洲商業銀行破產太多了,很多人覺得這反而是一個很大的風險;中東相對比較友好,但中東尤其是迪拜最大問題在於其銀行體系在全球的認可度比較低;香港最大問題在於牌照數量太少審核太嚴格;新加坡雖然穩定幣法案出的最早,但很多細節比較模糊,有很多不確定性。
所以綜合比較下來,我們會推薦瑞士、新加坡、迪拜等地區牌照申請都去試試,但申請牌照看自己本身實力,只要你的場景足夠大,監管則會更輕鬆,對於監管來說,他們擔心的不過這幾個問題:一是場景是否合規合法;二是申請到牌照之後過兩年會不會賣掉;三是流通量太小牌照用不出價值。
深潮 TechFlow:在支付之外更廣闊的金融市場,穩定幣被視爲下一代「網際網路貨幣層」,您如何看待此觀點?您認爲穩定幣還將爆發哪些巨大效能/影響?Cobo 又會做哪些準備?
Alex:
我覺得首先穩定幣在短時間內會擠壓小國貨幣財政自主權,比如尼日利亞這種本地貨幣非常不穩定的國家。中長期的話,美元穩定幣對當地貨幣的衝擊巨大,尤其是在標準化的線上服務和交易場景中,以美元計價的穩定幣成爲主流,對小國的貨幣體系造成嚴重影響。
站在銀行體系角度,可以預見很多中小銀行的中長期競爭力會更差,尤其是年輕一代,一旦大家都互相流通起來,帳戶已經設計成以穩定幣爲本位,不需要把錢最後換到銀行之後,可能就更不需要銀行卡了。
對於中心化交易所和銀行,未來它們的核心作用可能集中在合規層面,即當需要將加密貨幣兌換爲法幣時,這些機構提供合規擔保,減輕對手方風險,你不能說它們就沒有意義了,但是價值會被削弱。
Cobo 在這個趨勢裏還是做了多層次的準備,比如說完全合規的中心化托管、完全客戶端合規的自托管、各種錢包體系的搭建以及更多產品功能上的優化。另外在牌照上面,各地區需要申請的牌照我們還是會去申請,以滿足依托我們服務的公司對持牌機構的需求。除此之外我們也探討過,是不是最後自己要買銀行,但最終結論是在當下還有點爲之過早。
大體趨勢上來說,確實很多東西都會往鏈上遷移,Coinbase 就自己做了 Base 鏈,它把這個價值捕獲存放在自己這了,那我們更致力於以錢包爲出發點成爲進入鏈上的橋。
深潮 TechFlow:很多人說穩定幣是機構的遊戲,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在您看來,普通用戶如何更好的抓住穩定幣機遇?
Alex:
首先目前階段我認爲 A 股幾家需保持謹慎,溝通接觸下來,一部分人都是真想幹但有心無力,還有一部分就是純粹的想短期炒作一下。
至於穩定幣是不是機構的遊戲,我覺得從發行角度來講,這個賽道肯定是由非常中心化的大機構來領導,但對於創業者來說,如果你看好大規模採用,認爲未來 20% - 30% 的流量都會以穩定幣來結算,那麼這其中也會誕生很多不同場景下的全新需求、工具與功能值得去思考和深挖。
我認爲當前是一個真正走向大規模採用的關鍵節點,這也帶來了大量新的創業機會。過去,行業更多是在鏈上重建傳統金融功能,而現在的趨勢是將鏈上的創新遷移到傳統金融可以接受的模式中,同時兼顧合規性和鏈上的靈活性。
比如,很多人覺得 U 卡是一個爛生意,但 U 卡的核心問題除了合規性外,更在於用戶體驗差,現有的 U 卡大多是借記卡,存多少用多少,如果真正能解決鏈上信用或傳統信用的鏈上化問題,這將爲 U 卡在體驗上帶來巨大突破。此外,傳統的信托架構、保險體系在鏈上的演變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對於現在的市場,我反而比很多人更樂觀。過去,很多項目只是發幣、做個原型就結束了,但發幣、上交易所的舊模式已經走不通了,現在的這個時間點,真正的客戶已經進入市場,產品需要更成熟、更貼合實際需求。比如說,如果明年 Coinbase 的帳戶體系真的能與 Shopify、Amazon、沃爾瑪等打通,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鏈上錢包和資產,那麼產品必須更簡化、更大衆化,這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最後,我認爲 CeDeFi 是一個值得深耕的方向。過去的 Ce 是中心化交易所,而現在的 Ce 更偏向科技平台。關鍵在於如何平衡流動性和合規性,既滿足監管要求,又能服務更廣泛的用戶羣體,這其中蘊含着巨大的創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