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的風潮持續蔓延。
一方面,「穩定幣天才法案」已獲川普簽署成為正式法律,另一方面,香港穩定幣也進入發行倒數階段。8 月 1 日,香港《穩定幣條例》即將正式生效。相較美國穩定幣在加密貨幣圈掀起的巨大波瀾,香港雖只在加密領域掀起漣漪,卻在港股市場罕見地展現出驚人影響力。
自香港穩定幣草案通過以來,港股市場對穩定幣的熱情高漲。穩定幣概念板塊大幅上升,不僅多檔個股翻倍,甚至出現漲幅達 10 倍的黑馬股,投資人熱議,上市企業迎來資本加碼。表面上一片歡欣鼓舞,香港監管單位卻出現新的隱憂。近日,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於官網發表專文《行穩致遠的穩定幣》,意在為正狂飆的穩定幣市場降溫。
然而,市場熱度已然沸騰,想要降溫實屬不易。
5 月 21 日,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在立法會三讀通過。由於當時美國穩定幣法案尚在參議院審查中,香港率先起跑的舉動引發市場熱議。實際上,無論是牌照制度、100%全額準備、2500 萬港元實收資本、防制洗錢規範,條例內容與主流國家立法並無二致,但在輿論層面卻是冰火兩重天,這正反映香港穩定幣的現實情況。
一方面,隨著香港在加密領域影響力式微,再加上歷次聲勢大但實際成效有限,幣圈對其普遍悲觀看待,認為即使香港強化監理、完善條例,在有限市場需求下,最終僅淪為美元穩定幣的附屬,只扮演部分窗口功能。
儘管加密市場不熱情,對其他市場而言卻屬重大利多。條例通過後,敏銳企業搶先佈局,傳統媒體和券商積極報導,使穩定幣真正走紅。一時之間,穩定幣內涵、應用場景、價值意義討論不斷升溫,話題甚至延伸至人民幣穩定幣必要性的辯論,規模逾萬億的穩定幣市場彷彿爆發在即。
本週五,香港穩定幣條例即將生效,牌照申請亦將同步開放。然而,生效前一週,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卻為市場降溫。他於《行穩致遠的穩定幣》中明確指出,穩定幣正被過度炒作概念且出現泡沫化趨勢。余偉文強調,初期僅會核發數張穩定幣牌照,期勉投資人於消化利多時保有冷靜與獨立思考;同時金管局會啟動條例監理及防制洗錢規範之諮詢,並在防制洗錢規範上設定更嚴謹要求,力求降低穩定幣淪為洗錢工具的風險。
從上述論點可見,香港對當前市場過熱表示憂慮,對穩定幣發行牌照的審批態度極為審慎。之所以主管機關要公開發文降溫,原因也不難理解,香港穩定幣市場確實出現過熱現象。
這股過熱最集中的體現在股市。由於前景明朗且初期發展迅速,穩定幣成為極具吸引力的資本故事,相關概念個股幾乎全面上漲,市場反應非常迅速。
國泰君安國際於 6 月獲發證券交易牌照,成為首家可提供虛擬資產全鏈條服務的中資券商。6 月 25 日單日暴漲 198%,全年累計漲幅達 4.58 倍。
7 月 7 日,金湧投資發布公告,宣布與 AnchorX 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備忘錄,計劃於跨境支付、貿易和穩定幣應用場景等四大領域合作。翌日,金湧投資成交激增,漲幅高達 533.17%。
7 月 15 日,中國三三傳媒公告已著手穩定幣牌照申請籌備,7 月 16 日該公司收盤飆升 72.73%,今年以來總漲幅高達 14.95 倍。
僅一則消息即能帶動股價大幅上漲,顯示穩定幣敘事具有強大影響力。除了新進入板塊的公司,原有概念股也全面上漲:歐科雲鏈、雲鋒金融、易鑫集團、新火科技控股、OSL 集團等,今年以來股價均翻倍;連長期被質疑的中國大陸A股也遭帶動,恒寶股份、四方精創、楚天龍等數位人民幣概念股也迎來數倍漲幅。
在這種氛圍下,無論是追逐資本熱度的「變色龍」企業、真正想切入穩定幣領域的金融機構,還是著眼於降低結算成本、打造護城河的集團巨頭,全都爭相進場。據財新報導,截至目前已有 50 至 60 家企業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申請者涵蓋中國內地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及網路巨擘。
申請熱並不代表審批熱。金管局指出,多數申請僅停留在概念階段,缺乏實際落地方案。有應用場景者,又普遍缺乏發行穩定幣的技術實力與金融風險管理經驗。若僅為發行而發行,顯然不是香港所希望看到。因此,金管局明確表示,初期僅會核發個位數的牌照。
另一方面,面對過熱申請潮,金管局擬採初篩制度。據財新消息,本次穩定幣發行人牌照不會採用開放下載申請表、統一書面提交的形式,而是採邀請制,監管機構將與意向申請人先行溝通,確認其符合基本資格,僅預審通過者才由金管局發送正式申請表。
至於牌照誰屬?從市場觀察來看,已參與穩定幣沙盒試點的申請人更有優勢。早於去年 7 月,金管局啟動穩定幣沙盒測試,京東幣鏈科技、圓幣創新科技、渣打聯合體(含渣打、安擬集團與香港電訊)等列入名單。沙盒已進入第二階段,儘管金管局強調入選沙盒不代表必獲牌照,企業仍須依規申請,但沙盒參與者在應用場景與風控方面明顯更具優勢,對監管需求亦更熟悉。
整體而言,香港對穩定幣牌照申請的審查聚焦三大面向:技術能力(發行技術符合標準)、應用場景(具體方案及落地)、風險管理(特別是防洗錢)。客觀來說,原本就有跨境金融及支付基礎、風控體系完善的大型企業明顯更具競爭力,中小型企業通過機率偏低,多扮演次要參與者。
以目前來看,即使金管局呼籲降溫,市場 FOMO(害怕錯過)情緒短期難以降溫。
首先,美國穩定幣發展與香港高度聯動。天才法案通過後美國穩定幣熱度不減,Circle 股價創高,大型機構積極參與,疊加加密市場樂觀與降息預期,美國穩定幣將持續成為全球市場焦點,相關敘事效應也會帶動香港。
其次,香港穩定幣討論不斷擴大。早期僅討論港元穩定幣,現今已延伸至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話題。國家級智庫(如國家金融發展研究室)、地方政府(如上海國資委)、主要券商諮詢、社會機構等均高度關注。主流看法為,應先於香港試點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條件成熟後再推廣至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境內離岸市場。過去香港 Web3 發展進展緩慢,正因為通道受阻,倘若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能落地,將為產業帶來更大想像空間。有助推動產業自身升級,對現有金融體系長期影響甚鉅。
更重要的是,穩定幣已成潛力可觀的利基市場,且產業鏈日漸完善。從發行人視角,零售型發行商可顯著降低交易結算成本、提升競爭力;支付型發行商可憑藉穩定幣媒介深入數位資產領域、邁向全球金融基建市場;即使僅為推動股價或塑造資本敘事,參與動機依然充足。近來,眾安在線、第四範式(Fourth Paradigm)、加冪科技、宜搜科技等超過 5 家集團宣布大規模現金增資計畫。OSL 集團定向增資超過 1.01 億股,配股價每股 14.9 港元,預計募資金額近 24 億港元。除發行外,流量聚集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及銀行主導的託管方,也積極佈局爭取產業紅利。
綜合而言,短期內,穩定幣炒作仍將持續,牌照則成為合規競賽的關鍵。未來競爭勢必白熱化。但必須提醒,產業仍處於早期階段,牌照覆蓋範圍、效應強度、實際業務需求可行性均需持續觀察,尤其考量 2500 萬港元最低資本門檻及每年百萬以上合規支出,缺乏強勢商業模式時,貿然申請反而得不償失。如金管局所言,能夠穩健發展的企業終究只是少數,多數跟風的企業經過市場淘汰後將打回原形。
因此,緊盯股價的投資人,更應留意相關風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