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破飆升12萬美元 散戶爲何集體沉默?

比特幣衝破12萬美元:一場沒有散戶的資本盛宴。

當交易屏閃爍出121,344美元的歷史數字,華爾街的投行們舉起香檳,而普通投資者卻集體沉默

2025年7月14日,全球交易員的屏幕上跳動着同一組數字:比特幣突破12萬美元。短短24小時內,近10萬人爆倉,2.78億美元蒸發,社交媒體卻異常安靜——沒有散戶的狂歡表情包,沒有“一夜暴富”的刷屏,只有貝萊德、富達等巨頭在OTC櫃臺默默掃貨的訂單。

誰在推動這場“靜音牛市”?

機構資本的饕餮盛宴

  • ETF巨鯨吞食流動性

美國比特幣現貨ETF連續19日資金淨流入,單日最高吸金6.5億美元,總管理規模突破510億美元。貝萊德IBIT持倉超70萬枚BTC,相當於每天3.8億美元持續注入市場。

  • 企業資產負債表革命

日本上市公司Metaplanet單日增持797枚比特幣(價值9600萬美元),持倉總量達16,352枚,超越特斯拉成北美外最大持倉企業。微策略(MicroStrategy)總持倉量更是突破52.8萬枚,價值356.3億美元。

  • 交易所庫存告急

機構瘋狂吸籌導致交易所比特幣存量暴跌至五年最低,供需關係徹底逆轉。

政治權力的隱祕博弈

川普從“比特幣是空氣”的批判者,轉身成爲加密資產頭號代言人:推動加密藍籌ETF、倡議建立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甚至家族基金與礦企Hut 8合作成立挖礦公司。政策轉向背後,是加密貨幣行業向支持川普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Fairshake注入的2.6億美元獻金

全球放水下的“數字黃金”敘事联准会降息預期升溫,美元指數走軟,比特幣與美股波動率指數(VIX)的負相關性達**-0.73**,創歷史峯值。當美國財政部單季度發債9560億美元,比特幣成爲對抗債務貨幣化的新工具。

散戶爲何集體“缺席”?

盡管價格飆升,市場卻出現詭異背離:

  • 谷歌搜索熱度僅45

,不及2024年11月比特幣首破10萬美元時峯值的1/3;

  • 恐懼貪婪指數73

(歷史峯值90),顯示情緒遠未到狂熱階段;

  • 日本散戶甚至感嘆:“一個幣要11萬美元?我已經錯過了!”

這種沉默背後,是比特幣高單價的心理門檻機構主導的定價權轉移。鏈上數據揭示殘酷現實:單筆超10萬美元的大額交易佔比飆升至89%,較2022年提升23個百分點,散戶的小額交易正在被邊緣化。

暗流湧動的風險信號

狂歡背後,四大隱患悄然浮現:

槓杆泡沫堆積:Tether單周增發40億USDT,穩定幣供應增長率(SSR)突破1.2,永續合約資金費率升至年內高點;

政策黑天鵝盤旋:川普對歐盟、墨西哥加徵關稅的最後期限(7月22日)迫近,貿易戰升級或引發風險資產共振下跌;

技術面超買隱憂:125,000美元關口聚集37億美元期權合約,多空對決一觸即發;

礦工盈利承壓:嘉楠科技礦機毛利率驟降至29%(去年同期42%),高算力競爭侵蝕安全墊。

15萬美元是下一站?

情景一:監管落地引爆“合規牛”若本週美國國會通過的《GENIUS法案》確立穩定幣審計框架,傳統資管巨頭或將其比特幣配置比例從0.3%提升至1%,帶來800億美元增量資金——足夠推動價格突破15萬美元。

情景二:宏觀風暴催生“黃金替代”美國2025年利息支出將達1.6萬億美元,若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4.5%,比特幣與黃金相關性或從0.2躍升至0.6,吸引主權基金入場。

情景三:技術革命重塑估值邏輯比特幣二層網路Merlin Chain鎖倉量突破35億美元,Stacks生態TVL月增300%。若解決擴容瓶頸,比特幣可能從“數字黃金”進化爲價值互聯網底層資產

新金融秩序的破曉時分

當德國央行拋售黃金轉持比特幣,當美國州政府將其納入戰略儲備,當南美家庭用BTC對沖本幣貶值——這場由12萬美元點燃的資本革命,正在改寫金融權力的分配規則。

這不是散戶的狂歡,而是機構重新定價的開始。”一位華爾街交易員在凌晨的OTC櫃臺前低語。他身後的電子屏上,貝萊德的ETF申購單正以每秒13張的速度湧入系統,而早期鯨魚地址的8萬枚比特幣剛剛轉入交易所預備拋售——這場新舊資本的史詩級換手,將決定比特幣能否真正跨越從風險資產到價值存儲的“驚險一躍”。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會押着相似的韻腳:

2017年突破2萬美元,谷歌搜索熱度100,恐懼貪婪指數90;

2025年衝破12萬美元,搜索熱度45,恐懼貪婪指數73。

市場的成人禮,總是以喧囂的退場與理性的登臺爲注腳。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